2016年发表论文

高三思政一轮复习要让学生多过“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8 点击数: 【字体:

高三思政一轮复习要让学生多过“坎”

政治学科    张日华

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第11期

【摘  要】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思政一轮复习时越顺利越好。但实际情况却是,考生在一轮复习中经历过的磨练越多越好。考生在一轮复习中经受多重磨练,也就是多过“坎”,能强化其对考点的认识和理解,能提升考生的答题能力,进而能提升一轮复习的实效。由此,一轮复习教师要多挖“坑”,让学生要多过“坎”。

 

【关键词】高三一轮复习  打牢基础  培养能力 

 

一、一轮复习目标之辨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大多老师认为是梳理知识、夯实考点,理由是高考考查的就是考点,一轮把考点知识记住了,二轮学会应用,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但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要求看,一轮复习既要讲究打牢考点基础,又要追求考点测验后的考能培育。这是因为,第一,打牢考点基础必须伴随着考点的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衡量一轮复习的具体教学效果,主要是看考点知识是否真正落实好,也就是“记得牢、用得准”。练习与测验历来是内化知识的依托,没有单纯的脱离运用的考点掌握,单纯讲究背诵是达不到掌握考点效果的。也就是说,没有通过考点测验做支撑的知识复习是浮于表面的。况且,掌握考点知识也并不是单纯地要求识记考点及再现知识,而且要能结合试题娴熟运用考点,这样背诵的效果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得分点。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听讲和阅读,实际掌握效果只有10%左右;而如果辅之以应用和教他人,则可以达到90%的效果。因此,一轮复习应围绕“打牢基础、培养能力”这两项基本任务,是经历背诵知识与测验应用考点两个过程的,也就是说一轮复习讲究在练习和测验的过程中掌握考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杜绝“水过地皮湿”的“走过场式”的背诵复习。第二,呼应并适应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要求。如今思政高考大多采用能力立意,即试题一改过去平铺直叙式的对考点“知识---问题---知识”的直接考查方式,设置成立意(一个中心思想)--情景--问题--知识四层次,让考生能运用考点去分析问题、形成答案。这里答案的形成是一个解读材料—考点迁移---明晰思路---得出答案的过程,考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解题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步步为营的剖析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有时材料蕴涵着多个模块的知识信息,考生必须能够按照问题要求,梳理出清晰而准确的答案,其难度要求可想而知。况且高考非主观题的设问既涉及知识的考查,也涉及思维方式的运用,答案讲究的是从材料中来,再到材料中去。因此,一轮复习若只关注考点掌握,怎能达成目标呢!既然高考试题要求考生有一个活化知识的应用过程,我们一轮复习怎么能只满足于知识背诵呢!没有考点应用,我们又怎能说是真正掌握了考点呢!第三,以提升能力为要求的多类型的复习方式才能巩固复习效果。思想政治复习过程中,师生必须与抽象的理论知识打交道,课堂上理性思维的演绎对脑力心力消耗极大。因此,简单重复、死记硬背,不穿插点趣味性、别样性的复习方式,很难让考生掌握考点;机械式的、平铺直叙式的背诵、阐述,不来点类似竞赛、展示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复习方式,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无趣、乏味,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发挥典型题目对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通过学生上讲台作现场展示,或者以学生说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考点认识的深化,还可以采取以事代理的方式,用事趣来强化考生对考点的理解。总之,一轮复习目标不仅应该定位为打牢考点基础,而且应该内涵着培养基础能力的要求。

既然一轮复习具有“打牢基础、培养能力”的双重目标,那么,一轮复习与二轮、三轮复习有何区别呢?请看下表:

 

 内  容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复习思路

章节复习为主,兼顾考点的综合

专题复习、训练为主,突出考点综合

回归教材为主,模拟训练为辅

知识要求

考点梳理为主,通过练习实现前后贯通,建构知识体系

考点思辩为主,厘清思路,模块综合运用

回归基础,注意对教材知识的查漏补缺

能力训练

理解、分析等单项能力为主,练习检验对考点理解

综合能力为主,能够综合运用

(重难点)示范讲练,反思改进

教学模式

梳理为主,辅之以练讲

练讲结合,示范引路

练后反思,教师辅导

学生任务

背诵、讨论、练习

测验、反思、阅读、练习

阅读,检查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轮复习任务以打牢基础、培养能力为主;二轮复习以考点综合、形成能力为主;三轮复习以回归教材、反思改进为主。      

二、一轮复习达成目标必须多过“坎”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坎”既可以作为名词,又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指低洼的地方或困窘的处境。思政一轮复习中的“坎”,说的是考点理解或运用中的麻烦或陷阱,越过它,题目才能解得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认为复习越顺利越好,怎么会要求复习时多过“坎”呢?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多过坎才能真正夯实考点。熟悉高考的人们都知道,学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攻破试题障碍或陷阱的解题过程。为了让考生见识试题的“障碍”或“陷阱”,平时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多“挖坑”,尽可能地将考点的各种变化和要求都涉及到,进而让学生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平常模拟考试总结时所出现的问题,诸如“基础不够扎实”、“掌握不准确”、“考试时忘记了”、“还没有弄懂”等等,实际上都与一轮复习太平顺、没有经历过“坎”时的“颠簸”有关。如,在复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我们不仅要弄清楚它的表现以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方法论要求,而且还要弄清楚它有积极与消极两种形态。后面这一情形书本中只是隐含着,并没有明确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求,但生活中事实逻辑又是存在的。由此,复习时教师务必多“挖坑”、常设坎,让学生在曲折中打牢基础、培养能力。

第二,只有多过坎才能熟习答题思路。一轮复习中做练习测验是提升能力的重要路径,练习测验中的非选择题,不仅需要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且要能够学会利用考点知识来进行分析、阐述、说明、论证,也就是要活化考点、用活考点,懂得答题的思路和要求。如果平时复习时不千锤百炼,经历多种问题的磨练,能力是很难提升的。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每当单元测验总结时,考生总是说“考点我也懂,但不知道用哪个好”、“我背得出,但就是不懂用”,教师也感觉到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清楚”,这实际上都是一轮复习时缺少变式训练的结果。需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的政治高考主观试题角度多维、分层设问,细分入口、适度开放,这都要求考生“见多识广”,能够经受得住各种、各类问题的考验。复习时考生若人文通识不广,就会导致考试的关键时刻思维失活,不能将材料信息转化为教材知识信息,还会导致思路不清、运用失当。概念界定不清就会判断失误,知识表述不全答案要点就会失缺,不明试题特点答案定位就会失准,看不清设问要求就会审题失误,答题套路不熟就会要点不全。上述诸多怎么解决问题?平时复习中多过“坎”也。正如同艺术体操比赛中评委对选手有印象分那样,高考主观题判分也是如此。考生如果能让自己的试卷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层次清晰,字体娟秀,过程明确,论证全面严谨,阅卷老师自然就会产生愉悦感,打分时也容易进入高档位了。而上述答卷的形成,无疑是复习时反复锤炼的结果。

    第三,只有多过坎才能将自身不足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些考生本身性格大大咧咧,不善于细读材料并研磨问题,考试时容易“粗心大意”,扣不住知识要点,出现张冠李戴;一些考生平时不屑于老师的严格训练,对思政主观题的基本技能和要求掌握不熟练、不扎实,答题时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看不出,题目中的隐含性要求容易一带而过,答案常出现“跑题”、“要点残缺”等问题。由于高考是高厉害关系的考试,试卷中的几分之差常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因此,解决考生粗心大意的问题也是复习中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如果平时能够让学生多次经历过相同或相似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反复强化预防心理,则考试时常见的错误将会大大减少。实践表明,考试时粗心大意的考生,首先是阅读能力差,有的考生不会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总是存在“差不多”心理,这些问题没有平时测验的反复过坎,多次捶打,是很难纠正过来的。

三、一轮复习要过哪些“坎”

     既然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要过哪些“坎”呢?这一问题的涉及面太广,不同考生的现有基础与能力也不同,可能培训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同。但从思政高考的一轮复习目标及要求看,下列门槛是人人都必须过的。

1.从复习的内容坎,必须过考点的“坎”。政治高考是“得基础者得天下”的考试。庄子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上的讲话语),思政答题也是如此。考点的坎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即考点的深度与广度、考点的全面、考点的纵贯横连。从考点的深度与广度来说,打牢基础、培养能力要求考生不能仅仅记住考点的“是什么”内容,而且要能够弄清楚其本质特质。如,《经济生活》学习中,许多考生常将“民营经济(以经营方式划分)”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将“股份制”等同于“混合所有制”,如果不弄清楚它们的不同本质,考试时就会出错。从考点的全面性来说,由于现有教材进入高考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大多数考点都考过了,部分考点还反复考过,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其中的规律,即哪些考点是常考的,哪些考点是选考的,哪些考点还没考过,对不同考点的地位了然于胸,并采取不同复习对策。如,认识论部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属于选考内容,偶然考查到,但其中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还没有考查过,这一空白内容我们就必须提醒考生特别注意。从考点的纵贯横连角度说,一轮复习不能满足于背诵考点,而且必须将其中有关联的内容适度综合起来。如,必修2中“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涉及第二课与第五课的内容,这两课的内容综合起来,考生就容易把上述制度理解为是“我国公民民主决策的途径之一”,其实上述制度属于民主监督范畴;必修1市场经济内容中,考生往往不容易辩证理解市场竞争,认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实竞争也会导致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诸如此类的“考点坎”,我们都必须引导考生逐一分析理解,不能满足于考点背诵。

    2.从答题过程看,必须过逻辑推理的坎,也就是学会说话的坎。思政高考主观题普遍存在“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高”等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考生逻辑错乱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考生大多会背书但不会说话,考生通过平时训练,能够将书本中的理论原句写出来。但如果试题问“是如何体现的”、“是怎样体现的”,考生往往显得比较棘手,因为他不能结合材料重新组织语句,更不会结合材料生成新的论证语句。思政学习过程中,考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不仅能看出其运用知识的水平,而且能看出考生的推理过程和学科素养。教育部在今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要求,这说明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仍会加强。实践也表明,我们的高考命题人员好像也懂得考生的能力短板似的,主观题的设问要么是“结合材料并运用某某知识,说明是如何体现某某道理的”之类的问题,要么是“运用某某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之类的问题。这表明考生学会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很重要。考生组织的答案中,必须内涵着考点理论的多样化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同时,答案的点与点之间还必须有着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主客观、或理论实践、或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逻辑水平这么高的答案,一轮复习过程中不时常“过坎”是不行的。这里的“过坎”一是要多见识不同题型。平时练习过的题型,高考遇到时才能镇定自若,知道答题的先后、主次要求,从容应对;二是学会结合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释、评析,注意过程中的论证思路、论证语言及逻辑层次要求,讲究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让我们的复习与高考要求相向而行,彻底改变答题时的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现象。当然,复习时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固化在做题上,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发展性思维。

    3.从考试的结果看,必须过题目障碍的“坎”。这种类型的坎,首先表现为审题的坎。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总有其障碍点,考生审题时要从设问中明确题目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内容,从材料中弄清楚考查的中心点、关键词什么的,然后迁移到考点并做理论说明。其次,表现为阅读材料并提取信息的坎。弄清楚材料的几层含义及中心主旨,主干材料与辅助材料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和材料后面设置的问题,揣摩命题人的考查指向和考查要求,在回忆与考点有关的内容时筛选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再次,表现为分解问题层次的坎。问题层次的坎,源于材料的多角度及考点的多样性。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往往易中见难,“难”有时是体现在考生对考点外延的理解上,有时又是考点内涵的多层次上。考生要学会分析—综合--分析的答题要求,即分析材料及问题层次,综合筛选涉及考点,逐个分析说明论证。需要说明的是,稳中有变是多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一些考生看到新的情境材料及新的设问后,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心中开始紧张,放弃的心态由此而生,这实际上是答题时不够理性的体现,也是不能过题障“坎”的表现。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在你看来问题多难,考查的都是教材内容。仔细阅读材料,体会试题考查指向,揣摩命题立意,分析试题要求,筛选合适考点,按序组织答案才是过“坎”明智之举和必然要求。

     此外,一轮复习中考生还要过建构考点体系的坎,答题思路建模的坎,改变原有学习习惯的坎,寻找认识盲点的坎,考点与材料恰当糅合的坎、思维前后贯通的坎等等。相信经历过多年高三教学的老师都很有感受,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一轮复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坎”磨练过程,但也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不论原有的基础如何,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坎,我们的复习就不再枯燥,学生们的见识、认识、学识也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收获也甚大甚至出人意料,谁能说这不是考能提升乃至人生翻盘逆袭的开始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