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充分发掘乡土资源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3 点击数: 【字体:

充分发掘乡土资源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南通市第二中学 张菊花

第九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的背景下,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用好历史教材,还应该充分运用家庭、社区、历史遗存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乡土教学资源,让乡土资源走进高中课堂。乡土教学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到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课改以来各地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概况,并以本地区为例,对本地区的乡土资源进行收集和探究,为推动本地区乡土民俗及历史文化走进历史课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新课改以来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受到教学的限制和禁锢,教学的范围有限,忽视了家乡的丰富资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改后,全国掀起了探寻乡本土历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课堂的浪潮,效果显著。经笔者查阅,省外的相关教学论文主要有《初中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永州市为例》,《长春市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泉州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高中乡土历史教育研究》等,本地教师发表的论文有《初中历史课程不应忽视乡土历史》,《浅谈新课程下的乡土历史教学》,《江海乡土文化对张謇文化性格的影响》等。他们普遍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乡土历史进入课程的价值问题。通过关注本地区乡土民俗及历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充分收集和挖掘乡土资源,使高中历史课堂得到优化和提高,其措施和方法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乡土资源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审视

新课标的教学活动建议为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提供了依据,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落实方向、领域。比如在历史必修二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必修三教学活动建议提出,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南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收集和探究南通地区的乡土资源,可以有效推动本地区乡土民俗及历史文化走进历史课堂,优化历史教学。

南通市为江苏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上,东临黄海、南倚长江,与崇明岛及苏州市隔江相望,“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气候温润适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当时南通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出现古青墩人的原始部落是南通早期居民。南通境内有始建于唐代的天宁古寺、沈绣博物馆、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大生纱厂、国内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等历史文化遗存。涌现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历史文化名人。

乡土资源在融入历史课堂中仍存在缺陷,这是由于教师在乡土资源走进课堂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和关键性作用,学生参与较少;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料资源丰富,但学校组织相关教学的力度不强;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家乡民俗历史而非课堂教学,缺乏乡土意识等。

收集本地的民俗及历史,使之与高中历史教材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加课堂的实践性以及教材的实用性,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更使同学们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三、乡土资源在历史课堂中的切入方式

(一)专题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开展专题教学,以类似于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展现家乡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源。如在人教版必修2的第一单元就讲到了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南通本地的纺织学校、刺绣学校,通过南通当地的耕种、渔猎、纺织刺绣等生产活动,理解中古国代农业、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变迁,体会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除此之外,在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涉及到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学生可能对此可能体会不深,尤其是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可能感受不够强烈,因此教师可以以南通当地最有名的僮子戏作为蓝本,将乡土戏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去收集当地特色民俗节日活动图片及视频,感受南通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将历时课堂与家乡历史相结合,通过乡土历史印证中国的发展历史,增进对家乡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学习历史。

(二)整合资源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历史教材中的资料是有限制的,由于距离的因素,学生无法亲自感受和考察,收集和整合身边的乡土资源,可以突破这种限制,更亲切、更直观的从多种感官去触摸和体验民俗及历史文化。如学习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时候,可以通过南通当地的纺织刺绣、渔业、港口通商以及建筑业进行探讨;在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出现了探究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这正是一个将南通乡土资源融入教学课堂的最佳契机,通过了解南通市的近百年发展历程,从卫生、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对外交往的方面来体会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带领学生收集图片及记录、走进博物馆,感受南通最早的“师范学校”、“纺织学校”、“气象站”、“博物馆”、“戏剧院”、“养老院”以及“育婴堂”,从中体会南通“体育之乡”、“教育之乡”、“长寿之乡”、“建筑之乡”以及“中国近代第一城”等众多光荣称号的由来。对来自于社会不同角落的乡土资源进行发掘整合、归纳甄选、分析运用,弥补教材不足,打造高效课堂。

(三)穿插教学拓展课程资源

在授课时要融入家乡民俗与历史文化,丰富历史资料、拓展授课范围,创造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学习空间。通过南通当地历史与教材中的内容相互补充,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涉及到《近代中国的解放潮流》,其中讲述了“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此,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们讲解近代实业救国运动中先辈所进行的运动和做出的贡献,结合南通当地历史资源,将南通历史名人、清末高考状元——张謇的事迹融入到历史课程中:自筹资金,兴办纱厂、建造原棉基地、又先后建成了油厂、面粉厂、冶炼厂;兴建天生港、发电厂、公路;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民办博物馆;创立了医学院、纺织学院、商学院等场所和机构。收集张謇的实业救国所创办和兴建的场所和机构的图片及视频展示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自探访学习,体悟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情怀。在教学中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方式增长学生学习兴趣。

(四)补充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对家乡民俗、历史及文化接触较多,因此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我国全部历史还不够了解,而家乡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源正好赋予师生这样有利机会得以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必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从中获得新的感知与体验,加深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宝库中的的一粒璀璨明珠,照亮了历史课堂,为历史教学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乡土资源是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历史文化,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中,能为历史课堂增添特色与光彩,更能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为家乡和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吴金金.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J].江苏教育,2014

③赵明安.高中历史教学链接乡土历史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④杨斌.怀化地区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J].读书文摘,2014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