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在劳力上劳心”,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点击数: 【字体:

“在劳力上劳心”,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

南通市第二中学 朱海霞

省第七届“行知杯”征文二等奖

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严重缺少认识。通过多年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发现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误区,虽然很“劳力”,但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家庭危机四起。笔者结合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注意点,期望能够为和谐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和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枚钱币的两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两者高效配合,形成有机互动的整体,才能有效地做好对学生子女的教育工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对他们的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

然而,在很多的家庭中,这种教育关系却未能摆正,导致教育结果的事与愿违。

任教十多年来,尤其是做班主任期间,我接触了很多家长,听到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孩子,尽可能地多挣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想尽方法讨好孩子,但孩子依然和父母有着深深的隔阂,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一旦与其讨论学习或者讲道理,孩子就会排斥,就会拒绝,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的家庭教育,父母充当最多的是保姆的角色,也就只能管好温饱,对于其他的教育只能指望学校和老师了。

我对存在家长所说的此类问题的学生做了一些统计分析,把他们归为三类:

第一类学生认为家长对其缺少亲情关爱,和家长无法沟通,认为家长根本就不懂他们。这类孩子具有比较畸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孤独、冷漠和叛逆性格,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案例。

第二类学生认为家长是关心他们的,但认为家长对其好是应该的,做父母的就是具有养育他们的义务。这类学生往往被家长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认为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的性格。同时,该类的学生还具有逃避、虚伪和缺乏自信的性格。

第三类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还可以,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父母的思想或观念已经落伍,有代沟,无法沟通,懒于听家长的唠叨。这类学生一般会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话,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容易与性格类似的有共同语言的学生成群结队,往往把义气放在第一位置,经常出现集体逃学、厌学,甚至出现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实上,不仅子女的性格观念存在问题,很多家长在家庭亲情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1、家长一言堂专制思想太过严重。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父母与子女的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对孩子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都是以“不允许”开头,暴力和冷暴力教育依然普遍存在。孩子一旦超越家长的限制,就会受到各种惩罚,虽然不一定是言语和肢体的惩罚,但生气、不高兴、假装不关心等冷暴力还是司空见惯,这样只能导致孩子阴奉阳为,并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

2、家长把自己的想法或期望强加于孩子。这类家长本身在心里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文化程度低,没有能够上大学等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事实上,如果孩子是自己的克隆产物,在同样的阶段,孩子也不会理解为什么要读书,因为父母已经是现实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承认部分遗传,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那就更不应该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不自由、不快乐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

3、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这类的家长屏蔽了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个万能的父母。这样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什么都能搞定,很了不起,对父母盲目的崇拜,甚至觉得父母都能搞定上学,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有关系,有钱,自己想上什么大学都没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反正父母有钱,即使国内读不了,出国都行。当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其愿望的时候,就会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们了,甚至怀疑父母对其的爱。这样的孩子往往处于赏识自我的状态。

4、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很多父母在学生心里都是“火爆脾气”的可怕的人,孩子的解释被认为是顶嘴,找借口。这也是很多孩子无法接受家长的主要原因。在家长看来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还要跟孩子讲很多遍,孩子还不能接受,往往丧失了耐心,认为无法沟通。比如家长说,学习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父母。也许在家长看来这是不需要讲的道理,但孩子的角度不是这样的:成绩好的时候父母开心,不好的时候父母生气,甚至打骂,学习难道不是取悦父母的工具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构建和谐的家庭亲情教育环境,“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有利于教育的互动”,“用‘在劳力上劳心’的方法训练子女,子女必将成为生活技能强,善于手脑并用,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与孩子交心。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家庭成员人人都是教者,人人都是学者家庭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不是单向的,命令的,灌输的。家庭成员人人都是教者,人人都是学者”。还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钱?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事业?人生的意义?生活不易,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杜绝“我爸是李刚”的社会闹剧。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正确引导并树立孩子自己的世界观。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求孩子能做到。制定适宜的目标,决不好高骛远。对孩子有耐心,有容忍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重复不断的唠叨是丧失耐心的表现,因为重复唠叨说明家长已经不再寻求沟通的方法,已经不愿意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一味的重复,只能导致孩子的反感。寻找合适的机会沟通,把握好时间、地点和环境。什么是沟通,沟通是清楚的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首先自己的心要摆平,不能太多偏见。创造适当的机会教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时机很重要,必要时可以有意创造适当的机会。与孩子探讨如何相处。让孩子提建议,家长自己先转变,自己做榜样。与孩子分享学习经验,制定学习计划,循序渐进。消除学习主要障碍,转移孩子注意力,把精力转向学习。家长做榜样,上行下效。及时表扬,多表扬,表扬中肯,不夸大,不虚伪,少批评。做一些让孩子感动的事情。在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很多次运用上述思想,与家长一起合作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下面分享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在接手高一年级后,期中考试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有三门功课交了白卷,其他所有的功课没有超过40分的。任课老师反馈的结果是这个学生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做其他事情,要么目光呆滞地看着窗外,很少认真听课。我叫来这个学生,表示对他的表现和考试成绩不满意时,他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以退学么?”我惊讶地询问他为什么,他不再作任何解释。我与他的家长沟通,了解了他在家里的情况:几乎不与父母说话,与他说什么要么沉默,要么就是嗯,放学回来招呼也不打,见了亲戚朋友也不打招呼,也很少有朋友。父母对孩子已经彻底没有办法,唯一希望的是他能读完高中,拿一个毕业证书。

当其母亲在办公室失声痛哭的时候,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耐心,别急。先从正常的沟通做起。具体的方法是:每次回去做妈妈的先跟他打招呼。招呼不多,就是“回来啦,今天都还好么?”。第一周,他母亲电话告诉我,没有任何效果,他理都不理;第二周,他母亲告诉我,现在是应一声“嗯”。偶尔会说挺好的。

这个时候我给出了第二个建议: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告诉他父母很在乎他,寻找沟通的转机。一次,他正在看电视新闻报道,一个高中生因为学习压力很大,要跳楼自尽。这个时候,他母亲抓住时机,对他说:“儿子,你要是这样了,我就失去了一切,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事后他母亲告诉我,他当时很惊讶,那一晚他们说了很多话。接下来几天我发现他开始做作业了。我立刻抓住机会,单独找他谈话,表扬他的进步,他依然是面无表情.当我告诉他,不久前母亲因为他的事情在办公室失声痛哭的一幕时,他眼泪下来了。我适时告诉他,他母亲听说他最近有改变,很是高兴。那一天突破性的有了师生交流,他说,他自以为一直就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差生,不管怎么努力,一直总是差生。我说了很多案例与其分享,他将信将疑地走了。

晚上我通过电话给他母亲提出了第三个建议:一起探讨如何相处,并以身作则,控制情绪。从一开始母亲主动问他有没有需要父母帮忙的,到一起逛街,让他对如何给家里添置日常生活用品给出建议,逐步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他母亲反馈给我的意见是现在他基本上能正常与家人交流了。

第四个建议是帮助他消除阻碍学习的主要不良习惯。这个学生喜欢去网吧玩游戏,经常彻夜不归。我的建议是让他的父亲陪他玩。虽然父母很不解,但还是坚持做了,并与其约法三章,只有周六下午和晚上可以,其他时间不行。父子从不沟通到经常一起讨论游戏,一起总结经验,到后来引导孩子发现,最后都是花钱买装备,永无止境的消耗时间和金钱时,孩子突然觉得其实游戏根本没什么意思。

高一年级结束的时候,该生学习开始有了转机,已经扭转了全班倒数的处境,但学习兴趣依然不是很浓,依然处于班级的中后段。

此时我给出第五个建议:制定后两年的学习目标。

结果,高二第一学习期中考试的时候,该生顺利退出了班级后十名的位置,信心大增,第一学期结束,已经处于中等水平。全家欢天喜地,迎来第一个开心的春节。第二学期会考全部顺利通过,该生已经处于全班中上水平。最终,该生高考考入了本省一个较好的本三院校。

事实表明,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运用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在和谐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