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提升高中生网络素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点击数: 【字体: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提升高中生网络素养

南通市第二中学 徐红

省第七届“行知杯”征文三等奖

【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对高中生的网络素养的研究,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理解,新领悟。本文试图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机房座位结合 “124学习小组”模式、采用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提升高中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关键字】高中生 网络素养 陶行知教育思想

【正文】

信息技术课堂时常会上演这样的情景:部分学生操作电脑驾轻就熟,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并加以处理利用,部分学生则一无所知,抑或知之甚少,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课堂教育成了他们网络素养的提升重要或唯一途径。而对于有互联网使用经验的学生,虽然能“娴熟”运用网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只是网络作为娱乐工具,鲜少用到网络的学习功能,或者不能分清网络的利弊,而沉迷于网络,导致这部分学生虽然技术“高超”但他们的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同样对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至关重要。信息技术课堂自然成为缩小学生个体间差距、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的主阵地

互联网本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没有统一的课本,老师,到处都是充满挑战和创造的学习机会。对学生而言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己发现、尝试探索。但是学生们适应了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中习惯处于被动地位。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促进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提升,缩小差异,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优化机房座位、采用“124学习小组”模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看到学生的不同层面。但是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具备的先前技能方面已经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表现也参差不齐,为了调动每个学生个体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的积极性,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笔者在课堂教学前优化机房座位的安排、采用“124学习小组”的模式促进高中生网络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教学实践】

由于机房教学环境的特殊性,笔者根据学校机房的实际摆放方式,考虑到学生网络素养现状水平存在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尝试从以下几个因素合理安排:1.性格因素

学生性格不同在机房上课的表现也不同: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外向的学生显得活泼好动,敢于发言表现;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沉默稳重,遇到问题不作声。在机房座位安排时尽量交错安排两种不同性格的学生,相邻的学生性格互补,相互影响。沉默少语的和活泼好动的坐在一起,乐于表现的与畏首畏尾的搭配在一起,浮躁的与沉稳的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相互影响,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更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

2.技能个体差异

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具备的先前知识和技能方面已经存在较大差距。在机房座位安排时安排知识互补型学生搭配在一起。技能水平高的充当老师的小助手,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这种无代沟的同学沟通方式消除了知识薄弱的学生畏惧电脑的恐惧心理,加强了知识水平能力强的学生的自信心。

3.性别因素

机房学习环境宽松,学生表现相当活跃。在信息技术课上,笔者曾根据学生的学号安排座位。由于女生的学号集中在前面,男生的学号集中在后面,形成男生和女生分成半边天的现象,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管理,但不利于机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点,男生在机房宽松的环境下活泼好动,易于掌握知识点,即使有部分男生没有掌握知识点,只要一排中有一两个男生会了,在他的指导下一排男生便会了;但是女生这两排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又因为害羞,不好意思问,导致知识点遗漏越来越多,挫败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机房安排座位时注意男女搭配。

研究者在教学前根据这三个原则,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机房座位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在充分编排机房位置的基础上采用“124学习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124学习小组”采取的是每组近似7人,组内一个带两人,两人带四人的小组管理方式。在组织上是递进关第,管理时实行互动管理,组织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一个组长(A),两个副组长(B1、B2),其余为组员(C1、C2、C3、C4)。关系如图1。

在教学中根据班级人数7人一组,如果班级人数不是7的倍数,在实际情况下做适当调整。分组学习时,实行互动管理,组长组织和带领全组成员,副组长配合组长带领组员开展学习。副组长对组长负责,组员对副组长负责,全组对组长负责。

C1

图1 “124学习小组”模式

在机房座位编排和分组时教师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接受学生能力和基础的差异性,但在学习意识上给予统一的标准。二是对学习意识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合作方式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对学习意识淡薄的学生,则要发挥组内的A、B1、B2学生的积极作用,给予及时的督促,长期坚持,提升他们自我学习意识,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小组分组分工能够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评价机制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快乐的成功体验,体会到小组团结合作的意义,才能切实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

【实践心得】

先前不怎么接触计算机的同学,对计算机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先前频繁接触计算机学生也不可能对计算机操作全部知识了如指掌。鉴于现状,笔者从相关知识问题着手,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并且记录问题解决的方法。但是对于平时不怎么接触网络的初学者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能够解决的,为了保护这部分“菜鸟”级同学的积极性,笔者先期对学生机房座位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124合作学习小组”。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合作小组内讨论、争辩的方式学习。在一段时间教学实践后乐于学习、敢于尝试实践的“菜鸟”级同学进步飞速,由于他们更熟悉初学者遇到的各种问题,会受到同学的欢迎,后来者居上,促使略有技能经验的同学学习更深层次的技能。每堂课结束前,各小组汇报自己组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小组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全班同学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上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一件正常的事,不必为解决不了问题而难为情,自己遇到的问题同样会困扰别人;其次,可以通过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索自己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自己问题适应能力。最后教师归类总结相似问题,引导同学总结解决方案,增强学生不同的网络环境的适应和迁移能力。

二、采用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注重向学生注入学生技能接受的容量和深度,因此课堂中常常教师只重视改善“注入”技巧,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这好比站在岸边教小朋友游泳,小朋友没有水里真实的体验,很难在岸边掌握真实的游泳技巧,学到的知识也只能“纸上谈兵”。陶行知先生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笔者尝试让学生在做中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将课堂所学的抽象知识融于生活,并采用各种信息化现代的方式展现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融合。

【教学实践】

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在学生对搜索引擎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笔者结合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各组根据分工,用熟悉的集成工具完成一份作品《南通旅游指南》,包括景点推荐、交通线路推荐、宾馆推荐、美食小吃推荐等方面信息。(要求各组根据搜索任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搜索网站。)

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①各小组组内分工,明确组内各成员的搜索任务。组长负责统筹内容的分配与整体规划,电子作品使用工具的选择

②小组各成员根据分工不同开始搜索,相互协作。

③教师提供搜索信息技巧的的相关帮助。如罗列旅游信息的代表网站:携程网、中国旅游信息网等;美食方面的:大众点评网、拉手网、糯米团等;交通线路网站:公交网等。在任务驱动下掌握目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④成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例如携程网的驴友们发布的旅游信息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通过小组讨论筛选真实信息,过滤掉过期和广告信息两种不真实的信息。在过滤过期和广告两种不真实的信息的过程中了解甄别信息的注意事项。

⑤各小组在运用工具集成旅游信息时,注明相关网络信息的出处与来源,培养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道德意识。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学生填写组内成员表现评价表,组长评价两副组长,两副组长评价各自负责的两组内成员。

【实践心得】

随着学生网络素养技术层面的不断提升,一系列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教学中侧重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来源、获取的途径,能够灵活地使用搜索引擎,有正确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针对具体知识点给出相应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完成作品。作品完成后,小组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作品完成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及时、恰当的点拨指导。鼓励学生的成功之处,对于失败,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总结,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学习策略学生的自由度大,老师容易失去对学生的有效控制。另外面对小组内成员意见分歧的磨擦,教师如何使组内成员向心力一致是实践的一个难题。

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课堂”,信息技术课堂资源应来源来生活,应用于学生生活。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及时外延教材概念的内涵,给课程资源注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不断积累以教材知识为核心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库。【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课堂通常会让学生上传作业,原先作业上传这个环节都是通过教学系统来实现。为了提升学生网络素养道德层面的水平,笔者要求学生将课堂作品保存到教师设置的共享文件夹中,当然在技术上,笔者可以做到让学生不能删除或者更改其他同学的作品名称,但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网络行为,笔者故意不限制共享文件的权限。并且将课堂作业评价环节置于另一堂课,于是形成课堂的教学情境。

教师展示上一堂课老师共享文件夹里的作业,并让每个学生核对自己上交的作业有没有什么问题。果然有个别学生存在不道德的行为篡改了同学的作业,而且有同学为了应付教师,直接更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文件名,但是作业具体内容却暴露出马脚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业遭到别人更改的同学比较委屈和愤怒: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作业却被拷贝或者篡改,笔者抓住时机面向全体学生,分析删除和更改简单操作文件的动作带来的危害,然后明确告诉同学教师有能力能查出哪几位同学的作为,让学生通过email、qq等方式主动承认错误。引导学生合作小组讨论总结网络信息引用和版权以及电脑技术合理使用的相关问题。

【实践心得】

学生在课堂上删除、篡改其他人的作业,或者为了显摆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步入社会以后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很难改变,到时可能会真做实干,危害社会。教师需要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规范网络行为,使自己的网络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在课后笔者收到了恶作剧同学的email和QQ留言,说明这部学生还是肯承认自己网络行为的不正确性。接着笔者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制作个性化的网站,让他们深入网络,意识到自己是网络的主人,一方面巩固所学网页制作和信息获取的知识,并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制作网站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促使他们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环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对提升高中生网络素养水平的有效性。其中采用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通过任务驱动,特别是阶梯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而机房座位优化安排和124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则有利于缩小学生间网络素养水平的个体差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则有益于激发学生提升网络素养水平的热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