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点击数: 【字体: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南通市第二中学 邢尧芳

省第七届“行知杯”征文二等奖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用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陶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做学问为基础,以问题为引导,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教育思想、问题情境、创新思维

继孔子之后,在华夏大地上又诞生了一位大教育家——陶行知。他被誉为“孔子之后的孔子”。 他的 “生活即教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走近陶行知,认识陶行知,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陶先生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发扬和传承,才能真正的获得成长,收获教育的真理。本人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谈几点实践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数学

陶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时至今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不能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自己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而应该改变传统课堂学习结构,正确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挥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我们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一种自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服务。这也是如今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

例如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是“学案导学”模式。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充分的预习。为了完成导学案上设计的相关问题,学生必须要有意识的去阅读课本,有时还要去整合信息,不知不觉中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我的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确保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练习的时间。最后对独立思考依然有困难的问题,我再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答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培养。

二、以生活为源——让学生“爱”数学

陶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数学的学习亦如此。偏离生产生活的数学,会让学生产生学数学无用感。所以新教材在编排时更重视在章前设计一些生活情景,在问题的设计时尽可能的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编一些实际应用题。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尽可能的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对一些生活问题能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讲圆锥曲线——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书上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 , 两地相距800m,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 处听到炮弹爆炸声的时间比在 处迟2s,设声速为340m/s.

(1)爆炸点在什么曲线上?

(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这个问题是数学知识在军事问题中运用的典型。学生将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它并不困难。如果此时教师再增加一问——如何确定爆炸点的确切位置?此时学生会觉得数学学得更有意义,也会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数学学习就不再是死读书,而是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更着眼于数学学习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所以我们要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具体化、学科化、生活化,数学课堂上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三、以做学问为基础——让学生“做”数学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这与《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不谋而合的。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难以自主消化吸收新的概念与方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获取知识与技能。故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在现代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究,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这些大教育家的理念均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通过亲生体验既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能获得乐趣。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枚一元硬币,课堂上两人一组——抛硬币,统计正面向上的频率,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由于自己动手实验,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抛掷次数有限,各组的结果相差较大。为了解决该问题,我课前制作了一个动画软件,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后,再让计算机模拟抛硬币,当试验次数达到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次时,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开始接近0.5,并在该数值附近摆动。学生被这样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速度和结果征服了,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实验法理解的更透彻了,学习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的热情也瞬间高涨!

四、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思”数学

陶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创新源于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要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如果教师能让问题走进课堂,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现实中笔者了解到目前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提问,师生间的交流主要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变成了老师的一种单向提问模式。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课堂上只要能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便是“好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想问,但不敢问,怕问不到点子上,或怕说错了招来同学的嘲笑或者是老师的不耐烦。甚至有些老师会觉得学生的提问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越来越弱,课堂上便出现:老师讲,学生听,讲什么,听什么的现状。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问,留有时间给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之间互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简单,教师都要认真倾听,耐心解答,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问题意识。陶先生曾讲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某句话或某个眼神,而使一个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

总之,“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岐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作为肩负祖国下一代培养重任的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课堂作为践行陶先生教育理念的主阵地,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张卫霞.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3] 王文岭.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周德潘. 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