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创新与协作:将高中生物教学变成有韵律的音乐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点击数: 【字体:

创新与协作:将高中生物教学变成有韵律的音乐会

南通市第二中学 吴红玉

省第七届“行知杯”征文二等奖

关键词:创新与协作 音乐会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我们一直说多学、多做、多看是学好生物的关键,而教师并不是教学、教做、教看,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会做、会看,从谱写乐章到演奏音乐,最终实现生物学习的升华篇章。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伴随着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自主、合作、研究”的推进和延伸,生物课堂已经由原先按部就班的“流水生产线”变成一场有韵律讲节奏的音乐会。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无疑成为这场课堂革命的关键。结合生物实验、探索、讨论等多元化的课堂内容,如何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剖析成有节奏的音符,协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演奏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写作意识,这才是适应新课改的生物教学新模式。

从编写音阶到绘制音符,再通过各种乐器进行演奏,其实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进阶式”过程。而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推进作用,只有学生自己摸索和创造的东西才能让他们牢牢掌握。而注重实验,强调动手能力的生物学科最能体现这一点。因此,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分组协作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十分好的成效。

——绘制线谱:先声夺人是关键

生物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转变,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触及到的一切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认识到他们肉眼、感官无法捕捉的深层一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之前,令学生先行捕捉到他们能发现的生物元素,抓住各种知识的“本源”,能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已经成为各个生物知识模块串接的核心诉求。如何将细胞学、染色体、遗传学、微型繁殖等较为抽象的生物学名词通过学生生活中可以捕捉到的事件或者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令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个完整的印象轮廓,打好“演奏线谱”,掌握好节奏起伏,这系列前序篇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基因工程”的知识的学习中,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之前,先引入一部比较著名的电影素材——《全城戒备》。通过一小段影片的播放,透过变种人、生化武器、基因突变等元素迅速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度,让学生迅速融入到“基因”这个核心话题中。笔者在话题引导结束后,便提出系列性的话题加深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基因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突变、正常诱因下的基因突变对人体的影响大小、变种人是否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基因突变对于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如何捕捉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的基因突变。一系列的话题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已经进入角色,随后便是学生自主化的探索过程,而书本则成为学生寻求答案,抓住本质的最好工具。因此,在“基因工程”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对于整个书本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类似于“变种人是否会存在现实生后中”的类似话题也将借助之前的知识积累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研究性事件。此时再进行课堂事实陈述、概念板书以及考点引导,利用家畜肤色变化、正常红细胞以及镰刀型红细胞等具体化实例,摆事实讲道理,完成基因突变的概念、何时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意义以及基因重组等关联性的教学,令学生轻松完成课堂记忆,将抽象化的生物学知识变为形体化,帮助学生更深入、更持久的对“基因工程”这一大的知识模块进行提前掌握和入门学习。当然,在谱写“基因线谱”的过程中,笔者至始至终都将“变种人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作为中轴话题,时刻掌控学生的注意力。最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呈现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况下进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最终结论,帮助学生消除疑虑,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当了一回“发现者”,完整地为“基因工程”教学先声夺人,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通过这样的方式,令学生提前了解和知道自己研究的生物知识本源,随后通过实验、分组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透过现象捕捉本质。也就是这样的方式,令学生自己学习绘制了生物知识音符,一方面做好了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又良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编写线谱:通力合作是升华

在有了课前的知识积累之后,笔者在现场实际教学中,通常以话题式或者疑问式的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罗列提出,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验研究中,几乎都要运用交流协作的手段。因此,笔者在班级里组建了生物学习小组,让通力合作成为课堂的主节奏。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其实都进入了一个看与动手的过程,人员分工、通力协作、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得到结果、结果呈现、探讨与研究,通过这样的流程图,将课堂教学前的乐谱进行现场课堂演奏,教师与学生进行主客体转换,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发现,发现去寻找,寻找去收获,最终获得课堂教学的升华。

在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笔者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现场演奏十分看重,而在实际的教学演练中,收到了十分好的收效。

例如,在课题——《果酒的制作》教学中,分组实验成为理论知识的最好帮手。在实验之前,笔者就如何制作果酒、制作果酒的过程、果酒的味道和实用性等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随后的课堂实验中,笔者将全班50个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在初步介绍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后,笔者让各小组代表亲手选取原材料——葡萄以及亲手准备实验所需的罐头容器。准备阶段,各个小组用NaHCO3溶液以及清水冲洗罐头,并且使用SO2气体进行熏蒸。有的小组清洗过程非常马虎,这个时候笔者并未进行实际阻拦,为的是最后发现细节影响的是最终的口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葡萄挑选和清洗阶段,材料的优劣的选择在各个小组身上出现了很明显的分歧,这时候笔者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记录,为最终的实验结果做铺垫。而在随后的初步发酵、皮渣分离、过滤净化、检测指标等阶段,笔者更是亲身示范,让各小组捕捉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包括发酵控温、糖份添加、观察颜色、指标比对等,将学生的观察、分析力、判断力、捕捉力全部集中于实验本身,对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心。笔者在学生动手阶段都安排了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实验步骤记录,方便最终实验完成后进行比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验完成,笔者将自己制作的果酒与学生所做的果酒一同呈现于全班学生面前,并进行分组尝味。在尝味过程中,A组作品味道苦涩,C组颜色混杂,D组甜味过重等问题都呈现出来。通过实验记录比对,各小组发现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原材料选择不仔细、果梗去除不净、干酵母投放比例失衡、发酵控温不当、糖比例投放不当等。事实呈现与实验记录的比对令学生对自我操作方式进行了整体化的回味和反思,也令实验步骤二次加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整个实验过程令果酒制作的原理、方式、流程、问题以过程链的形式牢牢被学生掌握,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成功演奏出“果酒制作”这一学习乐章。

通过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听这样“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协作以及自我探索双结合的崭新方法,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尝试操作、收获结果,以这样连贯的线谱编写,将整篇生物学习乐章的韵律节奏进行规划,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指导,培养了十分好的动手能力和操作默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良好实现课堂互动,充分运用学习小组力量,这便是最终收获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成果。

——乐章演奏:现场反馈华丽收尾

很多教师也或多或少都采用过分组实验、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但很多情况下收效甚微。有些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后,又重新回归到“我讲你听”的老式教学方法上,创新化的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自然变成了一纸空文。其实,这仅仅因为缺乏了一个收尾的关键环节,使得前期努力都付诸东流。就像优秀的词曲作家在完成了他们的作品后,如果没有好的演奏者进行现场演绎,那么这个作品也最终无法展现其魅力。很多教师在教学现场互动结束后草草收尾,并未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动手能力进行现场评估,最后趁热打铁进行目标知识的系统化呈现,这才是创新课堂缺陷的致命伤。

例如在经典遗传学理论教学之后,学生进行提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前提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独立,这个前提是否有可能不成立?如果不成立,基因型的分离组合还符合9:3:3:1吗?”笔者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告诉学生去查找“连锁遗传”的相关资料,一周后将独立学习成果结合PPT汇报讲解。研究性学习成果喜人。学生通过果蝇杂交试验的实例引入了连锁遗传的概念,即不同性状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列举了相引相和相斥相的典型分类,举例详尽,讲解清晰。更可喜的是,他们不仅从表观上阐述了完全连锁只产生亲本型、不完全连锁同时产生亲本型和重组型的特点,更是深入到原理的层面作出了解释,自学了交换值的概念和重组率的测定。通过深入学习,学生理解了独立遗传、不完全连锁和完全连锁并非相互孤立的三种情况,而是重组率在50%到0%之间的连续变化,课外遗传学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和谐统一。

课堂反馈的知识也许并不属于大纲要求,但是却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习的层次。教学工作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当追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更高境界。

通过教师实例说法以及课堂反馈的双重结合模式,每个学生对于生活学习的知识模块进行了记忆到陈述再到记忆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生物学习的效率。而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结合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演奏出属于自己的生物乐章。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我们一直说多学、多做、多看是学好生物的关键,而教师并不是教学、教做、教看,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会做、会看,从谱写乐章到演奏音乐,最终实现生物学习的升华篇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