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鸿门宴》学案创新设计引发的思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8 点击数: 【字体:

《鸿门宴》学案创新设计引发的思考

南通市第二中学 陆雯

发表于《语文天地》第1期 ISSN1007-8665

【摘要】推行“助学案”是课改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因此编制、使用助学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真正发挥其“助学”功能。

【关键词】助学案 以学定教 以人为本

学案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教学模式。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阶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所以编制、使用学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真正发挥学案的“助学”功能。

可仔细审视目前的语文助学案,存在着些许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需要我们教师提高认识,注重落实:一是学案编写习题化。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成了“以练为主”,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案操作“板块化”。很多学案往往搭建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框架,但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学案使用教材化。有些教师却以“案”代“本”,上课只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能力点,忽视了文本中的语文素养,甚至完全游离文本内容。过分注重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着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课堂缺乏灵动性。四是学案形式僵硬化,导致课堂教学艺术的缺失,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既然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就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习题集,突破点就是要打破学案板块式的僵化模式,体现学案的“助学”功能。笔者在编制《鸿门宴》助学案时,就作过一番思考和探索。

一、通过预设阶梯“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学案而非教师的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所设,所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每一块内容的安排都要尽可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背景”。设计高效的学案不仅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画好蓝图,更要充分发挥其助学功能。即,不仅要在学案中呈现必要的知识点,还得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通过何种方式来掌握知识,让学生有能力去学习、探究,有信心去动手、动脑,有可能去尝试、实践。

以《鸿门宴》助学案为例: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出声朗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圈点勾画;其次用小标题分层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以训练学生的概括和筛选能力;最后借助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点,对文本进行点评式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以上三步,将学生一步步带入文本、深入文本,既帮助学生积累了文言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朗诵、概括、解读文本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得以助学案为抓手的课堂依然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助学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重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这就意味着我们设计的助学案要化难为易,要注重阶梯化,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立“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体验。

二、通过建构层次“发展个性”,让学生学得“宽松愉悦”

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育的功能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孩子,而应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作为教师,笔者在设计助学案时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建构多个层次,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

“鸿门宴”正式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预示着故事的必然结局。鸿门宴上刘项两人的性格特征已鲜明展露,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比较拓展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并特设分层助学环节:

针对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就两位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分析即可;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可进一步提高要求,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辩论稿:鸿门之宴,一段惊心动魄的序幕;乌江自刎,一个凄美动人的谢幕。楚汉之争虽已远去,楚汉传奇仍在传唱。刘邦和项羽,他们都曾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呢?请你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辩论稿,阐释你的观点。

分层次的教学环节避免了“一刀切”的片面做法,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对宽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探索,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三、通过精心设计“提升兴趣”,让学生学得“心智双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兴趣,助学案既然是以学生为本,在编写过程中、形式安排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案的精心设计,把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情态之中。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鸿门宴”中剑拔弩张的氛围,体会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我在助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鸿门宴,天下最惊心动魄的一顿饭。名为宴请,其实是刘项两个集团心智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并自主设计板书。此环节一出,全班兴趣大增,各组同学立即埋头读书、深挖文本,积极讨论、反复修改,纷纷上来展示本组的成果。以下为其中一组同学所展示的板书: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伯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待

整个板书既全面地概括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又以“波澜式”的形状表达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可谓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正应验了一句话:你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你无尽的精彩!

四、通过动态生成“鼓励质疑”,让学生学得“鲜活灵动”

助学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虽然助学案经过了老师们的充分预设, 但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不确定因素。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教学流程,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徜徉。

在用小标题概括《鸿门宴》“宴中”这一段的主要故事情节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一段主要是围绕“杀不杀刘邦”展开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何要详细地交代座位安排呢?这部分内容是否属于赘述?对此问题我本来预设为在探讨刘项二人性格特征时分析,可既然学生已经提出,我干脆因势利导: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而文中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同学们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同学们觉得这至少说明三点:其一,宴设于项羽帐中,项羽为主,刘邦为客,可身为宾客的刘邦,却得不到尊位,由此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其二,座次安排反映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虽处困境,却能屈能伸。其三,从项氏集团内部来说,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一个不经意间的生成却绽放出如此绚烂多姿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因为课堂上有了动态生成,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了鼓励,课堂才显得更加精彩而“丰盈”。

“学案助学”教学理念是“助生自助”,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发挥学案的助学功能,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让助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长的阶梯、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语文学刊 2010.10 《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案设计的再思考》 孙凤英

语文教学通讯 2013.06 《语文学案贵在一个“导”字》 滕欣俭

综合天地 2013.04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吴贵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