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责任在我——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根源分析与对策干预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6 点击数: 【字体:

责任在我——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根源分析与对策干预

 南通市第二中学     张菊花  

发表于《中学课程资源》 第6期  ISSN1673-2634

[摘要]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低效现象,这些现象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开展,影响课堂效率,使合作学习进入误区。本文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例,就低效现象进行根源分析,选对策略进行干预,使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的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让历史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历史教学;低效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七十年代的美国,这种富有创意和高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逐渐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目前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它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使得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低效现象,这些现象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开展,影响课堂效率,使合作学习进入误区。

一、小组合作中的低效现象举隅与根源分析

(一)全员参与度不足

    笔者在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政治制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古代王权与相权的发展趋势”时,便可以看出,在每个小组中都会有表现积极的几个同学,他们会聚集起来进行讨论研究,找出问题所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帮助,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小组中表现不积极的同学。这类同学在小组中也占据了相当大比重,他们往往对小组讨论不积极,自己看书或是直接抄答案。这样便使得班级中的许多学生没有参与进课堂讨论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学霸“包场”现象,即小组合作中出现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包揽全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使得小组中积极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与老师间的默契程度同时也滋长了“学霸”之风;但反应迟钝的学生却容易产生依赖和盲从,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初衷。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求索,提高创新能力。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却常常存在全员参与度不足,两极现象严重的问题.究其根源是笔者缺少恰当的激励评价机制,忽视了对少言寡语学生和待优生的激励,使他们缺少了参与的动力。

  • 小组合作时间不足

笔者在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二战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实行自我调节和完善”这一话题,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面对经济滞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混合经济”课堂气氛浓厚,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笔者中途打断学生,派个别代表来回答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时间很短,讨论、思考时间不足,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合作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因此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不仅要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组织小组活动,还要就上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对这一节课的课堂知识进行讲解、开展小组合作、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总结回顾。所以就易导致小组合作仓促.。

(三)师生互动不足

笔者评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单元测试卷,让学生找出错题,先自己讨论,解决出现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缺少对小组合作有效的把握和控制。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便使得学生错的题目千差万别,这样无差别的讨论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在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设定一个目标,通过多方的合作交流来使得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组内成员之间密切配合,产生有效互动,同时也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但是在实际合作中却往往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放任学生自己交流,忽视了老师在课堂合作中的地位。

(四)分组的不科学性

笔者在执教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从中美双方角度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这一问题答案。笔者让本课一直没有发言的第六组派代表展示,很惊讶的是无人站起来。整个课上其他五组同学都很积极为本组加分,唯独第六组被边缘化了。课后沟通后发现,第六组是班上最薄弱的同学组成,自卑、缺少凝聚力、缺乏关注和激励是边缘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分组的不科学造成有的小组处于名存实亡局面。

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顺利开展的前提。违背了这一前提,课堂就是部分学生的阵地,合作学习也是低效的。

二、小组合作中低效现象的对策干预

(一)发挥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远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激励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如在进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这一问题讨论时鼓励待优生和少言寡语学生的自我展示,老师及时肯定并加分,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自信心,创设和谐课堂。

(二)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老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是促使学生更好交流的引路人。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才可以使小组合作更好的开展。就像低效案例二,老师要想使合作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便应当给学生以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否则在学生刚刚进入状态还没有得出具体的结论时便忙于结束小组活动会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路,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而对于课堂时间固定,小组合作时间不足的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在课上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将小组活动的一部分放在课下,便可以有效节约课上时间。例如我们让学生讨论“二战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实行自我调节和完善””时便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按照“调整原因、调整过程、调整效果”三方面先整理资料,并找出具体内容,在课上时学生只需将各自的观点和内容陈述出来再加以总结便可。

(三)提高老师的课堂参与度

老师是小组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老师应当因势利导,善于把握小组活动的整体方向。就像低效案例三中,在进行试卷评讲时,老师只是将试卷放于学生,让他们去分析、讨论,这便会浪费很多无效的时间,其结果往往可能是80%的题目仍由老师来讲。因此需要发挥老师的调控作用。首先老师可以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将易错问题和难题提前找出,在讨论前告知同学们哪些是集中要讲的,然后让学生就其他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找出其中不懂的问题,这样便可有效节约大部分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老师应当发挥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当学生在进行讨论时,老师应认真听小组的讨论,当某一个小组的讨论陷入僵局时,老师应有意识的点拨一下,使其明了,可以使小组成员接着进入下一问题的讨论。

(四)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引导和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对小组讨论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活动做一个细致的设计和全面的考虑。对于低效现象中出现的问题,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做一个合理的划分,使组员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的特长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组员的小组参与度。在进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趋势”这一问题的讨论时,我们在进行组员安排时便要考虑到一下几点:组员之间的距离、组员之间的程度差异、组员之间的性格特点等,以此来让小组合作更好的进行。

总之,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根源是老师的责任,选对策略进行干预,是老师的义务。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积极运用教学机智,不断转变教学思路,积极发挥激励评价机制,主动分析失误,才能纠偏匡正,真正让历史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

 

 

参考文献:

①冯盼林,切实有效互动提升化学教学实效  [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2.08

②陈芳,多元主体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2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