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谈高中数学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数: 【字体:

谈高中数学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化

南通市第二中学 纪 荣

发表于《名师之路》第4期

安静、专研、深思的表情总是迷人的,这种状态让人认为思考者具有强大的自控力,内心淡然,不被干扰,神情专注,不妨他人。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也十分赞成学生长时间的拥有这种状态,学生个体的缄口不言,共同营造出安静的学习氛围。其实不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思维眼界都是禁锢内拓的,容易造成解题的极端化、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对安静教学理念的崇尚,从静态的教学向动态的教学过渡,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身心活跃,在互相讨论中,在情境演示中,在合作实践中从不同角度看到数学知识更多丰富的内容。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开放式的课堂思考空间中,学生的个体思维显露于外,促使学生之间思路相互借鉴、相互完善,也促使教师有效教学实现,

情境演示,实现数学动态教学数学教学如同做菜一样,要保证色香味俱全才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但怎样保证数学知识这道食材在类似烹、炸、炒、炖等教学形式下有“卖相”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形式下还要辅以正确的方法,这些方法实施是知识有效输出的前提。对于数学知识来说,它较为理论和抽象,严肃、一板一眼,让人观而远之。而且数学知识也具有很高逻辑性,学生在其中像是走迷宫,很容易被误导,形成思路错误。这需要教学方法来对数学这种知识的色彩进行调和,让有生趣的方法与看起来无生机的数学知识进行色彩的中和,让数学知识更亲近学生。但是,在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教学方法的基调应该与数学知识的色彩基调相匹配,数学知识是深沉、理性的,数学教学方法就相应的是静态、严肃的。于是,学生所面对的数学知识的表情是更加高冷的。这极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改变数学教学方法,转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创设情境,以形象、生动、具有感情色彩的场景作为数学知识输出渠道,改变数学知识的高冷面目,使其具有亲和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度,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数学学习内容。

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共有两种情境演示方式,一是实物演示;二是多媒体演示。例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一些课前准备的道具设计一个情境,在情境的演示中,教师尽可能让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参与进来。具体操作如下:选择一块柔软、不透明的布将按一定方向摆放的小球、正方体纸盒、水杯盖好。然后让学生三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对讲台上摆放的东西进行阐述,并利用手机将其呈现的状态拍摄下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呈现的效果不一样。显然,这一结论是片面的。教师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更正。这就应用到多媒体。教师可让来台上进行实验观察并拍下照片的同学将照片传到多媒体上,教师从中选择三张最典型照片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小球从各个角度看效果都是相同的。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更正前面所下的结论,将绝对改为不是绝对:““位置不同、观察视角便不同;观察视角不同,所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讨论交流,实现动态化教学《吕氏春秋》中有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针对一个问题,万人的集思广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合作的力量总是很大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个体力量总是难以全面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总不能着眼到问题的根本,这是由于思维、眼界的封闭性造成的。简而言之,学生个体被禁闭在自己的认识世界里,不能与其他学生的认识产生交集,进行互补。知识相互融通、相互借鉴的状态无法实现。数学教师只是在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进行满堂灌,割裂学生个体认知特点,忽略了学生间这种自然形成的认知差异,将一个个学生看作是埋头做题的机器。这就使得数学课堂成为一潭没有生命力的死水,让人避而远之。这极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也不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动态化教学。在这里,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间以知识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学生个体的思维、视野都得到拓展,利于今后的数学解题。而且,讨论交流活动又营造了课堂欢快的学习氛围,课堂变成流动着的活水,学生畅游其中。

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对该知识应用的范畴,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提问:“除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价值还表现在哪里?”学生笼统的回答:“运用正弦、余弦定理可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如距离、高度等问题”。教师继续提问:“能否从实际出发,围绕正弦余弦定理设计几个与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要分别将小组成员一致认同的问题分享出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小组1:A楼楼顶有一面红旗,B楼楼顶也有一面红旗,A、B两栋楼一左一右,问,两面红旗间的距离师多少?

小组2:同学甲站在河岸要测量河对岸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该怎样测量?

小组3:山顶有棵高度为15米的树,在山脚下如何借助树的高度,测量这座山的高度?

小组4:海上有一艘船遇险,发出求救信号后便向正西方向的岛上航去,而在距遇险船12海里的东北方向有一艘海军军舰,海军军舰在接收到求救信号后,该采取怎样的航行路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去营救遇险船?

四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交流,提出这四个问题。教师要将这四个问题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继续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换句话说,该如何应用余弦正弦定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互相认识借鉴,实现有效的学习。

结合生活,实现数学动态教学数学是从生活实际中压榨出来的具体解决经验,又注定流入生活的血脉,为生活实践供血。可以说,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动态化演绎。这又注定了数学动态教学的实现要结合生活。在这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让数学理论知识很自然的切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清晰的看到理论与生活实践的互相比照。

以《不等关系》这一知识内容为例,涉及到这种不等关系的生活实际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可随手捏来。如高矮、胖瘦、大小等关系。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举例,举出的例子要有新意,不要人云亦云,有重合。例如有学生想到了常见的一些交通图标:限高、限宽、限速等。具体如下:限高 ;限宽 ;限速 。通过举例,学生不仅认识了不等关系的形式,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做了一次链接。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数学的静态化教学使课堂变得压抑,学生更加抗拒对数学的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想到要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终究不能带来长远的效益。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真正使数学课堂动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弥漫在数学知识当中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抗拒学习数学这一问题。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