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问题导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数: 【字体:

“问题导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南通市第二中学 周胡建

发表于《中学课程资源》第7期 ISSN1673-2634

摘要:新课程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探索,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与思有效结合,以问题为主线去思考与探究,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导学;地理教学;应用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更没有探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在学习中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地理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旁,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导学"理论与教学

“问题导学”是建立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从研究教学的内涵到创造性的认识过程,立足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积极思考心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努力发现问题、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二、“问题导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问题导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整个学习内容设置在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质疑、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说,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用“链条”把问题引向深入,用“导学”引导学生走向合作和探究。

三、“问题导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问题导学”的运用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完成由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设置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问题导学”实施过程中的抓手就是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发展的推力,而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问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以设置。我在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将生活中的“气温”作为贯穿课堂的核心和主线,将教材重组。用“问题导学”理论实施课堂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图1 图2

问题的发现提出 问题 1:北极熊怎么了?问题2:北冰洋冰川为什么会融化?

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地区冰川融化。

问题感悟再生(师生拓展反思) 能否用原理来解释呢?

2、探究大气的热量来源

问题的发现提出 如图2所示。问题1:A地和B地哪个气温高? 说明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

问题的分析解决 A地气温高,因为地球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图3 图4

问题感悟再生(学生合作探究) 如图3所示。问题:那A地和B地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 A地高,因为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问题的发现提出 如图4所示。问题:A地和B地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

问题的分析解决 B地高,因为A地有云层的阻挡。

问题感悟再生: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方式除了反射还有哪些方式呢?举例: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太阳辐射波段中的紫外线哪儿去了?

看书本P44正文和表格,归纳答案

探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5 图6

问题的发现提出 如图5 所示。问题: A地和B地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

问题的分析解决 A地高,因为有云层,大气逆辐射更强。

问题的感悟再生 你能将前面所有问题串起来用一幅图表示吗?(尝试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6)

5、学以致用 问题解决:能否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图1中的现象呢?(学生自主完成)

整堂课在预设问题引导下,教师进行了追问、学生进行了质疑等多个环节,问题环环相扣,课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实践表明,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导学”教学十分必要,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地理知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诚然,这种教学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很高,尤其要求老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比如教师应当在课前(最好提前一周)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收集资料,问题设置,教师对课堂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够随机应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问题导学”理论实施思考

1、重视问题的构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问题导学”理论强调推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识、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提出的,而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问题,变成一连串层次鲜明、系统性的、层层深入的链条。从形式上看,问问相连,环环相扣;从内容上看,问题是一问接着一问,一环套着一环;问题的设置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

2、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

本节课用热点问题创设情境,用生活中的“气温”贯穿本节课的始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很好的基础。

清代学者陈宪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以教师重视“导”和学生主动“学”的“问题导学”理论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已初具雏形,以问题促学习,变讲授为引导,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