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表论文

让教育更有宽度和厚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数: 【字体:

让教育更有宽度和厚度

——南通二中“两全一特”的育人实践与追求

南通市第二中学 陈育彬

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第13期 ISSN1672-1128

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学校教育应有的宽度。在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上,力求学生的特长发展、特质养成,应成为学校教育不断追求的厚度。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同等的学校教育关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完整的校园成长生活,是实现学校教育宽度的基本保证。使每一个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校培育特质,是学校教育厚度的核心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同等的学校教育关怀

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同等的学校教育关怀,是学校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公平性,是世界教育通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准则,是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定,更应成为每一个办学者自觉的职业良知和坚守。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应具体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自觉尊重,积极实践于对各类学生成长的有效促进,充分反映于对学生优势潜质的深度激发。

使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面向所有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支持,是学校教育应尽的义务。学校是否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能否让各类学生的成长获得有效促进,关键在课程的建设与具体的实施。为学能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为发展兴趣、意愿不同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可以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是基本保证。学校通过国家课程分层要求、分类实施,校本课程因校因需开发,自主选择、规范实施,以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求。具体而言,学校在每学年初,根据学生的学业学能发展水平,将学生分为A、B两类。实施能级要求不同,课程进度一致的分类教学,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其客观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实质性发展。同时,在每学期初,在广泛的选择性校本课程意向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形成校本课程“菜单”,供所有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以课程为单位,组建课程选修班。为了满足学生广泛的课程选修需求,学校通过深度挖掘本校课程资源,积极探索联合开发课程资源、主动购买优质课程资源等途径,以确保校本课程资源的存量。为了切实保障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评价优化的课程管理规范。

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得到充分尊重。对学生发展差异的切实尊重,既需要差异性课程的支持,更集中体现于多元、发展的评价。用评价让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能得到肯定,用评价让不同学生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能得到激励。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为基础,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变绝对性评价为发展性纵向相对性评价;变单纯以学业为内容的评价为多元智能领域的评价。学校以《二中学生培养标准》为引领,推进“星级学生”培养工程,设计系列主题展示活动,组织单项技能、特长竞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宽广的成长平台、搭建丰富的展示舞台,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荣誉、奖励不少于三项。

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获得充分激发。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学科学习的智能优势往往能获得最先关注、充分开发。而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智能优势领域。每一项优势智能,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学校教育支持,就不能没有学校对不同优势潜质的学生成长的有效激发。学校以“特别关怀、特色菜单、特殊通道”三大工程为基础,为家庭生活困难、学业发展困难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不让一个学生“因困”而止步二中校园;为不同潜质优势的学生设计特定的培养菜单,在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安排、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菜单式培养,确保每一个学生特质成长空间的自由及成长营养的丰富;为具有特质优势的学生提供更宽的发展通道,学校积极与省内外高校联系,争取成为不同项目的生源基地,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开辟“直通车”。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完整的校园成长生活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完整的校园成长生活,是学校育人全面性的核心所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明确规定,是学校办学的责任所在,是学生的人生能否健康,国家、民族能否兴旺的基础保证。学校育人的全面性,必须以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全面理解为基础,以优化学生的课堂成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深化学生的社会感知为基本途径。

为学生创造生动、丰富的校园。学校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生命未来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业考试成绩,甚至从来就不是。学校应该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成长经历、深刻成长体验,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对成长的途径、方式有正确的认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扎实的智能基础等等。校园应成为生命营养丰富、生命成长全面的场所,学校应该在学生的生命未来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为学生一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将学生的校园生活纳入学生生命课程的整体设计,使学生的校园生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途径宽广。学校以学生自主结成的“同伴成长”小组建设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互助、生活互帮、成长同行,使学生在同伴成长中,感受关心、学会关心、主动关心;使学生懂得责任,学会负责、自觉担当;同伴成长小组建设是我校基于班集体建设的一个更具体的集体成长单位。学校以系统的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建构学生校园成长生活,“励志爱国”、“养成文明”、“敬法守法”、“爱心自觉”、“感恩行动”、“放彩生命”、“绿色生活”、“青春之梦”八项主题活动,贯穿学生三年成长全程。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坚守主体性、实践性原则,知为先、行为重。丰富的校园成长生活,学生收获到的是生命的有意义成长,正如一位学生在其给母校的留言中所写:“细数高中三年生活,最宝贵的不是我学到了什么,不是我考上心仪的大学,而是三年里我丰富的校园成长经历和无法忘记的学校里的人和事。”

为学生建构自主生成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场所,课堂不是“教堂”而应是“学堂”,学生应该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技能,但知识技能不是目的而是载体,使学生深化对人性的理解、获得价值的判断、感受知识的价值与应用、习得问题解决所需的思想与方法、懂得学习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理解学习,掌握学习,爱好学习,才是课堂应有的追求。学校以“自主先学、以学定教”为基本原则,建构以“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教师指导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课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学标驱动、学程引领、学法支持”下自主进行,在“学伴互助、学情点评”中不断深化。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仅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让学生课堂生命意义得以自由绽放,开放的自主学习,不断地强化着每一个学生的“主人感”,丰富着学习内容的生成链,拓展着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自由度;有序的同伴学习,使个体的学习经验获得充分的共享。每一个学习疑难都能得到同伴的排解;智慧的火花在同伴互助中不断生成,同伴的情谊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深化;生动的学情展示,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强化了每一个学生的小组集体荣誉感,锻炼了学的表达……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生的财富,正如一位学生写给母校的心声中所言“二中的课堂,给了我们智慧、勇气、团结、友善……”

带学生走近现实具体的社会。学校、家庭并不是学生生命成长所需的全部,让高中学生客观地认知社会,理性地评价社会、积极地适应社会,都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近社会。学校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主的社会公益行动,自发的社会热点论坛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奠定学生的社会适应。

让每一个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校个性特质

让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校个性特质,是学校办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战略,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应包涵学校办学方向、学生培养规格及国家统一规定性基础上的育人途径、方式的独特性、学生个性品质的鲜明性。每一所学校都应努力在她的学生身上烙下这所学校所特有的精神印记。

以学校精神引领学生的人生方向。学校精神是这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逐渐为其成员接受并认同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行为倾向,是其成员都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质。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二中人秉承“笃实”校训。逐渐形成了“立己利人、立公利国”的优良校风及“立信砺行、立志砺知”的学风,立利公、报国之志,倡诚实、守信之风,做知行合一之人,成为一代代二中人恒远的追求。成为数万名二中学子立身、立业、立功的精神之源。学校精神,就是这所学校特有的基因特质。传承学校的基因,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一切办学行为都应着力于学校精神在学生人格建构过程中的深度内化。校园环境建设,突出学校精神的主题;德育工作谋划,着眼学校精神的感知与实践;学生成长的评价,注重学校精神的养成。懂校训、传校风、行学风是每一个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养成国器,大道为公”是二中学生求学问知的共同追求。

以学生标准铸塑学生成长的品质。学校对学生成长品质的规定,不仅需要制度、规范的引领,还需要有具体的标准和细则加以落实。学校具体提出了每一个二中学生都必须时刻懂得“报效国家、热爱民族、担当社会、善待他人、恭敬师长、珍爱自己”,都应着力做到“读书专心,健体自觉、举止得体、热心公益、爱好劳动、尊重自然”的《二中学生培养标准》。标准不仅作为学校育人“质”的规定,成为学校一切育人活动始终追求的目标,而且成为学生评价的核心依据。学校还以课程为支撑,将学生培养标准全面融入校本课程目标,始终贯穿校本课程实施。绵延数十年的学校“爱心接力”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二中学生懂得关心、充满热心、富有爱心。2012届一位学生家中突遇不幸,面临强大的高考压力,全年级学生在慷慨解囊的同时,自发组成十几个自愿募捐分队,足迹遍布通城,为这位学生募集社会爱心善款二十几万元。二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业发展的差异,但成长标准是衡量和评价每一个学生的“硬”指标。

以特色项目培养学生的群体气质。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和促进是全面而深刻的。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总会给受教育者留下特定的印记。学者、艺术家、军人等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职业)气质,往往就是在其特定的专业情境作用下形成的。一所学校在承担其育人的全面性、普遍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育人理解、育人方式、途径的个性化,使学生具有鲜明的气质、特质是她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历经百年,从建校初的军体校本课程设计到现今的学校体育综合工程,特色体育项目在二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体育从课程上升为综合育人工程,是二中特色育人的自觉突破。《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二中则将学校体育定位于“奠实学生人生健康的体格、人格基础的系统、综合育人工程”,规定了学校体育“增强体质、发展体能、掌握技能、方法”的基础性目标,和“具有体育精神、理解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情感、养成阳刚气质”的发展性目标,全面重建学校体育新概念,将狭义于“课、操、活动”的学校体育,拓展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领域。建构体育选修课程、升级体育教学管理规格、营造浓郁的学校体育氛围。深化全体学生对体育之于生命独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钢的纪律、铁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二中特色学校体育,赋予了学生阳光、自信、刚健、坚韧的气质特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