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优化处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02 点击数: 【字体:

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优化处理

南通市第二中学 田光进

发表于《教书育人》第5期 ISSN1008-2549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有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教者应运用其教学智慧,采取多样的方法手段因势利导,优化处理生成性问题,从而构建和谐、积极、健康的课堂。

关键词:地理课堂 生成 情境 观点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彼此心照不宣,在开设公开课之前必定经过一番苦心锤炼:大到教学情境的预设、教学方案的推敲、教学方法手段的筛选等,小到字词句段的斟酌、站位手势的摆放、一颦一笑的展示幅度等。如此轮番折腾,到展示公开课时,教者已然成竹在胸,按照预设的流程逐步推进、顺流而下。从课堂表面上看:教者意气风发、纵横捭阖,学者不亦说乎、酣畅淋漓。但细细观察,不难发现斧凿之痕迹、滥竽充数之怪相,有一股隐形的绳索在试图把学生往教者的意图上拉,注重教者、忽视学者,少了生机、生动和生成。

笔者一直偏执地认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必须是生成的,不避讳生成,课堂才会鲜活、真实、生机。学生具有普遍的个体差异:原有的知识基础、已建构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知的能力、学习行为习惯等。这就意味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会有众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生成,这是课前无法也不可能预设的。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的生成及处理,笔者归纳如下:

生成新情境 别有一番洞天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创设的情感氛围或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境创设要关注以下几点:①教学情境要有生活气息,即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情境资源。②教学情境必须富含有价值的问题,且能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③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形象、具体的,要能有效地刺激引发学生的想象或联想,促使感性认识转化、升华到理性认识。④教学情境可以彰显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更能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

曾几何时,笔者在高一教学《热力环流》,事先预设如下教学情境:在密封的透明玻璃箱内,放置一根蜡烛和一块冰砖,点燃蜡烛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蜡烛和冰砖之间气流的运动状态,总结规律,探究缘由。正当笔者准备试验时,课堂中突然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学习氛围顿时被这异况干扰。原来是一个调皮鬼用打火机点燃了几根毛线,我怒火中烧、正欲发作,突然灵机一现,新的教学情境在头脑中已然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言:“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于是,笔者让该生到教室前继续“纵火”——点燃一小纸堆,起初该生颇显局促,经过耐心解释,倒也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展开思考讨论——纸片、灰烬为什么会这样运动?指导学生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绘制同一水平面上冷、热两地之间“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属于“热力环流”的范畴?在这里,笔者放弃原有的情境设计,化师生间“干戈为玉帛”,转意外情况为有效教学情境,而且新情境根源于现实生活(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多数学生见过农村“祭祖燃经”的现象),形象具体,有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生成新观点 风景这边独好地理新课程改革旨在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储备“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蓄就深厚的地理素养;熟练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周边与地理相关的问题,且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去分析思考。

笔者在高二教学《生态环境保护》时,曾经让学生就“沙尘暴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主观题进行探究讨论,学生们虽能畅所欲言,但波澜不惊,其回答与教科书预设答案相差无几。“沙尘暴还会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不知是谁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惹得课堂涟漪荡漾、笑声不断,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伪答案。有道是“风起于青苹之末,无风不起浪”,该生能有如此回答,必定有其缘由,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笔者旋即让该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该生独辟蹊径、侃侃而谈,从逆向思维上去考虑“沙尘暴带来的有利影响”,令人耳目一新。在其带动下,其余同学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讨论起来,可谓争论不休、高潮迭起。最终达成如下共识:①沙尘提供凝结核,促成降水,缓解干旱。②沙尘削弱太阳辐射,使地球降温,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③沙尘内含碱性物质,可中和酸性物质,缓解酸雨。④沙尘从内陆携带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生的“异举”带活了整个课堂,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思维发展都有新的突破。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在开放性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走求同存异的道路,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

鲜活、真实、生机的课堂必定是生成的课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嗅到知识绽放的芬芳,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课堂生成或为积极,或为消极,积极生成无需赘言,消极生成则必须要“化戾气为祥和”。如何处之?亟需教者平时不断地实践、反思和积累,唯有这样,教者方能持有“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望云舒云展”的闲适心态,优化处理一切生成性问题:情境、观点、方法、思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