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策略初探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8 点击数: 【字体: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策略初探

南通市第二中学 许娟

发表于《文理导航》第10期  ISSN1008-1216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了出来,并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由此足见新课标对于历史课程的一大重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真正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统一,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翻开初中历史课本,我们会发现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很多。但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我的历史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让我颇有感触:

镜头一:在讲《抗日战争》日军暴行时,我列举了死亡人数,并展示了图片,但学生并不能领会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些学生甚至对一些图片指指点点偷偷发笑!材料列举结束后,我问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嘻嘻哈哈,少数人迎合我: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镜头二:在讲《文化大革命》这课时,课文后面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上山下乡”,学生读完一脸茫然,我脑中突然闪过了《山楂树之恋》,我就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复原相当考究,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当时的时尚之举,相信这样的场面一定会把观众立即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可是我话音刚落,一个女同学插话了:“老师,我知道,就是那个男女主角躺在床上什么也没干的电影。”全班哄堂大笑,更有男生起哄:“那你希望他们干点什么?”这场景出乎我的意料,我记不清我是怎样收场的,但这两句话一直在我的耳畔回荡。

应该说这两组材料,都是渗透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但我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却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我们该怎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我的原因:人文情感教育流于形式,方法过于简单。历史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历史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鲜活性,但仔细想来我能在一堂课里做的绝不是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意义这样简单,也绝不是按部就班,没有激情、没有惊喜。试想照本宣科的教师、死记硬背的学生,这样了无生机的课堂出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贴标签式的功能化教育也是必然。

另一方面我觉得跟如今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关,学生的心态、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变化改变了,而且复杂化了,很多老师都有感触,现在的学生真的不简单。 我们面对的是00后的学生,他们生在市场经济社会,长于“E”时代,思维超前、行为前卫;他们中许多人,价值观念现实、生活理想模糊、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岁月变迁,他们更不能深刻感悟过去时代的一些积极精神,不少学生对课堂中老师进行的传统美德的情感教育嗤之以鼻,觉得老掉牙,对有些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也常用“矫情”来形容,因而在课堂中学生真实情感自然流露的现象很少见到。这给我们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麻烦。

这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必须把目光从仅仅盯着课本移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要教书,更要育人。

二、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所以当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历史教学的本身需要,我觉得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

1.激起情感波澜,增强感染效果

我观摩了许多老师的课,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通常会为逝去的历史画面进行最美丽和最动人的着色,他们讴歌时富于激情,谴责时寓于愤恨,毫无疑问,他们的声调、表情等对学生接受效果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从动情、入情到建立高尚的情感,一气呵成。惊叹之余,我试着在语言上下功夫,在讲《九一八事变》时,我做了如下设计: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用字幕逐字发送歌词,用低缓略显沉重的音乐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让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我没有去打破这种沉默,而是“倾听”这种沉默,我知道学生们随着音乐,进入了那个缅怀英雄的时刻。他们用“沉默”在感知历史事件。然后我用低沉的语调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了本课教学。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如果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导入,这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这些成功的实践让我深深体悟到:在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历史教师真得将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这样才能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2. 设置问题情境,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课对于经验阅历都不够的中学生来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如果课堂上我们老师总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由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相反,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境或渲染一种氛围,或出示历史图片,或放映历史影视片断,或置换历史人物角色,把思绪带回从前,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我创设了“出谋划策”的情境: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讨论后,学生们当起了“汉武帝”,想出了不少“办法”,有同学说派兵进驻;也有说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还有说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理后兵;更有甚者说暗杀;鼓动民心等。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用“推恩令”的办法,但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后,学生们对比自己的办法,从中感受到汉武帝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成效,进而体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又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我组织学生布置记者招待会的场景对“张謇”先生进行采访,从而体会张謇“实业救国”的曲折道路与伟大精神。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能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情感。

3.躬身情感实践,用心体悟成长

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都要求教师关注它,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师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到建国后的十年探索和文化大革命时,我以“身边的历史”为主题,让孩子们先问问爷爷奶奶经历的这段历史,然后用一节课分享了”我身边的历史”,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历史,学生真正投入到了历史的情绪当中,使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真正的变化。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主演,而不能充当观众。教师应设计好教学环境,组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深入到内容中,去感知、去发现、去探求。我觉得只有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的说教,步入孕育个性和灵感的美好境界,涉足洋溢着激情、诗意的精神乐园,才能远离浮躁和喧嚣,摒弃那肤浅与盲从,更好发挥“人文关怀”功能,推动历史教育走向真实,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