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浅谈陶行知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6 点击数: 【字体:

浅谈陶行知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南通市第二中学 姚维燕

省第六届“行知杯”征文三等奖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小先生制”中蕴涵着现代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小先生制

陶行知是我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它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用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生活即教育”理论,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固守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来自于书本、老师、影视、互联网,更多的是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酯的性质”时,我问:“有没有同学煮过鱼?”还真有几位同学举手了,我让他们说出煮鱼都要哪些作料,“葱、蒜、姜、酒、糖”我微笑着点头,突然有位学生说“我觉得放点醋会更香”“对啊,为什么会更香呢?”同学们议论起来,也许是刚学了酯的性质的缘故,很快就有学生回答,这是因为酒和醋生成了具有芳香味的酯。(2)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来体验知识、探索知识,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我让同学们从超市买回几种不同品牌的银耳,来探究其是否用SO2漂白的。分组实验,每组各取一些不同的银耳,加蒸馏水充分浸泡,取1-2ml浸泡液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稀硝酸,在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充分振荡,有的小组试管中溶液出现浑浊,表明该银耳是用SO2漂白的,而SO2属于有毒气体,不可用于食品的漂白,该银耳不可食用。3)启示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基点。有了这一基点,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且在运用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享受创新的喜悦。比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我让同学们从家中带来各种水果,来尝试用做水果电池。同学们将锌片、铜片、伏特表、导线、水果(苹果、柠檬、桔子、香蕉、橙子、弥核桃)等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发现伏特表有偏转,说明水果可以做原电池电解质溶液。当时有一位化学成绩谈不上好,但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提出“那我可以用水果发电吗?”我忙说,“你可以尝试一下啊!”课后,这位同学联系了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找资料,然后用若干个柠檬、铜片、锌片、导线和一个发光二极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用2个柠檬串联起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光二极管能发出微弱的光,随着串联进电路中柠檬个数的增多,发光二极管的亮度逐渐加强,当串联了7-8个柠檬时,发光二极管就比较亮了。当发光二极管亮起来的一瞬间,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感受到收获成功的喜悦。在这以后的化学课上,这些同学回答问题更积极了。以上这些实践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只要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了,学好它就不再是问题。该“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现代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学习与生活积累结合起来;应当要求开放教材、开放时空、开放评价、使生活成为活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这本书,使学生在社会和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上下功夫。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在讲了钠和水的反应,钠和酸的反应之后,我提问:“请同学们推测一下钠和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又该如何反应呢?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同学根据初中所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认为金属钠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会有红色的铜析出。也有几位同学提出不同观点,因为前面做过钠与水的反应,现象也较为剧烈,所以认为由于硫酸铜溶液中有水,钠会和水先反应,同学们期待我给出正确的答案。我没有回答,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小组实验。当他们将擦干表面煤油的黄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在液面上四处游动并产生了一条条蓝色絮状沉淀后,争论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变为了探讨这过程中为何有了蓝色絮状沉淀,知道了该反应的实质为钠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铜沉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做”,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累、思考,主动获取新知,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让孩子学会在“做”中解决问题。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三、坚持“小先生制”,同学互助学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在普及教育上创造了“小先生制”。深究其实质,不难发现“小先生制”中蕴涵着现代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第一,从育人目的来看:“小先生制”的思想意义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小先生实行‘即知即传人’,是粉碎了知识私有,以树起‘天下为公’、‘万古不拔’的基础”。这和现代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极其吻合。第二,从培养对象来看:对小先生角色的承担者陶行知认为:“每个人,即使是只学习过几个月,只要学到一点,就应当把他学到的教给别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当‘小先生’。而新课程改革同样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第三,从培养途径来看:当时小先生的活动方式是“以集体生活之不断地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使儿童团结起来不断做即知即传的小先生。”由此不难看出,他强调集体的自觉教育与自觉的集体教育才成为有效的教育。现代教学观也强调共同体验。合作探究的观念,强调拓展教学的空间、内容和形式。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先生”。第一次尝试这种方法,是我工作第二年的期末考试复习期间,由于当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声带受损,时常发不出声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开始请学生上黑板,做“小先生”讲解试题,我只是在旁适当的给与补充,对他们讲解给予肯定。谁知,在随后的课堂上,陆续有同学也主动加入“小先生”的行列。而且听讲的同学们都很认真,时不时还有其他同学直接站起来作补充或提出质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同事从我教室门口走过,觉得课堂纪律有点混乱,也为他们的期末考试捏把汗。在忐忑不安中迎来期末考试,他们居然取得了令我及其他同事惊讶的成绩。由原来年级中等水平跃为年级第一。原来在这些“小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更全面的训练和锻炼,他们是为了“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样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主编 周德藩 副主编 王铁军 秦德林 p35-36 p62 p111-112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