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善用心理效应,走近孩子心灵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6 点击数: 【字体:

善用心理效应,走近孩子心灵

南通市第二中学 顾丽

市教育学会征文二等奖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从心理规律,善用心理效应,充分利用利用课堂教学和孩子们做好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细心关注学生的变化,用欣赏激励学生,适度批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走近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引领他们成长。

【关键词】:心理、平等、细心、激励、批评

班主任工作重复而繁杂,在日益沉重的高考压力下,在社会的众多质疑声中,我们开始逐渐淡忘刚工作时的美好愿景:要做一个好老师,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开始学会收起笑容面无表情,开始学会收起温和呵斥怒骂,开始学会收起同情疲劳轰炸……渐渐的,自己都开始感觉到离当初的道路越偏越远,感觉孩子们越来越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心,觉得自己工作的越来越累千疮百孔。

孩子们究竟是怎么了?而到底要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个班级是否和谐,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虽然班主任是与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却也往往是孩子们躲得远远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还不够了解,我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孩子的行为。蹲下身子,走近学生,平等对话,贴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渴求,尊重他们的需要和选择,遵循心理的规律,我们往往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首先:利用“自己人效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形象是威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学生也就更加容易走近你。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们只能仰望,而平等相处的朋友却是可以真心交流的。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自己比较亲近的对象,往往会更加乐于接近。有时,班主任为了让班级的学生服从管理需要保留几分威严,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威严就相对淡化了许多,这就给平等交流创设了一个先天的优良环境。

那一年,我中途接手一个高三班级做班主任。原来这个班的班主任比较严厉,但除了班主任的课之外,其他课总有一些不安稳,更有一些学生随意滋事。刚接这个班时,就有很多负面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其实,我从语文周记中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是非常开朗的。但高三的学习压力陡然增大,心理负荷沉重,再加上原来班主任的严格管理,他们总觉得自由受到了限制,时时刻刻想要找到抒解压力的机会。于是,科任老师的课就被他们“顺理成章”的利用起来了。其实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对未来的惘然无措,这正是需要老师指引的地方。

知晓了原因还不够,如何真正做到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以成年人的姿态来说教呢?我于是利用了一节语文课,做了一次口头表达练习。题目很简单,就是谈一谈上了高三后的感受,心里的想法和状态。课堂一开始还比较沉闷。于是我先讲了讲我上高三时的状态和感受。时隔多年,我的记忆依然清晰,正是因为那段时光的辛苦和充实。这无疑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学生们若有所思。一个接一个,很多的学生站起来讲了他们此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取得突破的喜悦,我和孩子们一起为他鼓掌;有陷入瓶颈的苦闷,我和孩子们各抒己见为他解忧;也有长期懈怠的颓唐懊悔,我就利用过来人的身份指导他,给他鼓劲加油。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堂课孩子们的哄笑满堂、泪流满面、沉思不已。课后,我们结合这节课讨论的内容,写了一篇作文《路》。同学们的文字清澈,看法也渐趋理性。那一堂课之后,孩子们明显的和我亲近了许多,他们可能觉得那么一个用心关注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于是,在这一年里,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地来找我谈谈心。考试的失误,被老师误解,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或者仅仅是觉得压力大想找个人说说话。我总是很有耐心的倾听,以平等心、平常心面对每一个学生。而我也就得益于这些谈心,从中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及时调整我的教育教学,更有效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毕业之后,有孩子发来短信,写来信件,依然会说起高三刚开始时的那节语文课。他们说:“班主任,正是那节课,让我们明确了自己要做些什么,感受到了高三绝不仅仅是我们在孤军奋战,还有所有的老师都在帮助我们。”

想要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单纯的说教,而是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怎么想、怎么看,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和他们同属一个集体的“自己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②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他们才能真正在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尊严。

其次;利用“南风效应”,用细心走近孩子

很多人认为,教好书,让学生考好试,那就是好老师了。这种看法显然不够全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不仅成绩要突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能够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而很多老师往往重视“成绩优异”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变化,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在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及时予以他们帮助。课堂,无疑是观察的极好窗口。

那年任教高一,教授《十八岁及其他》。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这一封信,孩子们阅读得很认真,理解课文也很透彻。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然后再让你的父母给你写一封回信,做好文章中所说的两代人间的交流沟通。作为班主任,我不仅想要了解孩子,也想要对家长的一些想法做一些了解。

孩子们觉得这个形式很新颖,都跃跃欲试,交头接耳的在那里讨论。可是,我却发现,有一个女孩子很沉默的低着头。原本这个女孩子泼辣得很,课堂表现,作业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屡次谈话都没有用,一些老师提起她就头疼,是新一届高一刚开学就在政教处挂名的人物。我心里一惊:“坏了,我给忘了,万一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怎么办呢?”果然,下课时,我正要去找她,她就主动地来找我了。低着头,红着脸,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憋了半天,好不容易,她说出了原因:“老师,我……我……我的爸妈不会写字。”说这话时,她不知道憋着多大的委屈。哦,原来如此。我赶紧安慰她:“没事,等你写好了,读给爸妈听,然后他们说,你再写下来,不就可以回信了?”她的眼睛迅速一亮,就像黑暗里的火苗一样,“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的呢?”她立刻就高兴起来。正要走,我却拉住了她,想问问她家庭情况。她却又别扭起来,怎么都不搭理我了,让我这个班主任很有些尴尬。

我想这个年龄的孩子父母都不识字的还是比较少的,那肯定家庭情况不会很好。什么时候去走访一下才好。我于是在本子上记下了她的名字,决定去她家看看。至今还记得孩子在家中看到我时惊喜的眼神。通过询问才知道她父母在家务农,家中有个姐姐是脑瘫,还有一个奶奶,生活的压力确实大。孩子那么泼辣,就是从小还要护着自己的姐姐。那天,和孩子说了很多话,也和家长聊了很多。这个原本泼辣的女孩子很温顺的依偎在我身边,这种温暖和信任至今让我感怀。后来,几次走访帮扶后,我发现,孩子在变,变得温柔,变得懂事,变得开始关心周围的其他人,真正开始成长起来。班主任老师利用课堂里的一点点的细心观察,给孩子带去的一点关心,就促使了一个孩子的改变。心理学中的“南风效用”说的是关爱教育胜于冷酷的批评,当温暖的“南风”温柔的拂过孩子的心灵,他们又怎么会感知不到老师的善意呢?

其实,立足课堂,老师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今天某个同学缺课了,问一声原因,让其他的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关爱,回到课堂时,也可以细心的问一问恢复的情况,让他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孩子听到某个问题时的偶尔走神,今天上课时的心不在焉,都有可能是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询问、及时给予帮助,可能就会拉孩子一把。。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③细心的观察他们,扶他们走一程,这其实正是我们班主任老师走近孩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第三:巧用“食盐效应”,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阿伦森效应”,即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④如果班主任老师一味的严格要求,只对孩子们的缺点提出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这个老师不懂得欣赏自己,于是逐渐产生抵触情绪,成为了班级的“刺儿头”。

因而我们用欣赏激励学生。欣赏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很小很少。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认同的心。只要我们细心一些,总能够找到孩子们的优点,只要看到闪光点,把它放大,也可以让孩子们自信起来。一次精彩的朗读,一次灵光一闪的回答,一次大胆的表现、一次认真的值日、……都能够成为我们欣赏孩子的理由。不要吝啬,给他一个鼓励和赞赏的微笑,给他几句恰到好处的点评,都能让孩子们欣喜。孩子们的心被理解了,觉得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必然就会更加地投入,也就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当然,有欣赏也要有批评。一味的宠着,惯着,显然也是不行的。因而,对于班主任老师而言,适当的批评更为重要。但是批评的尺度如何把握,怎样采用更好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呢?

刚接高一时,中午看午自修,有个孩子被科任老师找过后一脸愤怒的冲进了教室,把书本猛地一摔。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脸的愕然,然后齐刷刷的把眼神投向了我。显然,他们也在想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当时并没有急着找他,还是安排其他学生继续午自修。立刻班级又安静了下来,同学们看老师都不惊讶,他们也就安下心来继续做作业或者看书。十五分钟过去了,我走过去,悄悄的拍拍他的肩膀,暗示他从教室后门出去说话。我们在没有影响很多同学的情况下走出了教室。孩子的自尊得到了保护,同学们没有注意到他,他也就没有必要为了面子问题再继续和老师犟下去了。同时,冷静了一段时间,孩子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我只问了孩子几个问题,“刚才是怎么一回事?”了解情况,也让孩子有一个平等的表达平台。说完了,孩子的气也就消了大半,有些垂头丧气的。接着我问:“值得这样做吗?”孩子愣了一下,看看我,想了想,摇了摇头。我笑了,拍拍他的肩膀,说:“知道没有必要这样做,那就改正吧?”孩子沉思了一下,点点头。下午上完课,我回到办公室,他们的科任老师笑着说,这个倔强的孩子竟然来和老师来认错,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也笑了。其实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在说教批评下的倔强总是难免,但只要让孩子冷静一下,耐心的听他们说一说,然后把问题分析给他们听,他们自然也就乐于接受了。

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误,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起责任。批评要讲究方法,要适度。不能自认为是为了学生好,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当然更不能用过火的语言,态度蛮横,自以为以理压人。就如同是做菜时放盐,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食盐效应”。用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同时把握好批评的尺度,才能让教育孩子的杠杆处于平衡的位置。

孙媛老师在《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导言中如是说:“古人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深厚的专业功底做好教学工作,以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取得骄人的专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到那些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心理效应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期待着能够懂得和理解他的良师来开发并将其打造成才。”⑤要做一个“人师”而不仅是“经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善用心理效应,尊重和理解他们,让教育真正能够走近孩子的内心。《学记》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当班主任老师遵从心理规律,善用心理效应的时候,才能让孩子信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喜芝《心理沟通是教育成功的钥匙》,澄海苏北中学德育专栏

http://www.stsbzx.com/jiazhang/html/?275.html 2009-11-18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3、蔡汀《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妙语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2

4、李明贤《“阿伦森效应”与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之友》2000年第11期)

5、孙媛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