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让地理课堂“乡味四溢”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7 点击数: 【字体:

让地理课堂“乡味四溢”

南通市第二中学 方敏

发表于《中学政史地》第6期 CN41-1380/G4

时下的地理课堂多了知识的总结,少了应有的“乡味”;多了理的分析与阐述,少了学生本应有乡的立体空间感,结果必然是学了“理”而不懂“地”。这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能更突出,学生头脑缺乏应有的地图空间,自然无法在此基础上构建老师所期待的理论。拙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地理课充满“乡味”。这既是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的要求,也是让我们的地理课堂发挥激趣、化理、升能与情归作用的体现。

一、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激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资源作为特色资源,最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富有生命力和极强的吸引力。在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可以迅速引起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我出示的“南通市城市规划图”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他们兴致勃勃地找到自己的“港闸区”,稍稍平息后,我让学生对照图分析南通三大功能区的特征和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近些年来城市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此话题紧紧围绕着所居住的城市,贴近实际,为学生关注,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活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同学们为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所震慑。这样的教学情境,增强了课堂的亲和力,在浓浓的乡情中,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将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点,化理

所谓化理,就是引导学生积极理解、消化一定的原理、道理。对于每一节的重难点,老师们都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轻松理解。而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理论和实际结合,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海洋地理》中学习“开发利用海洋空间主要方式之一 ——海港的建设”,教材中介绍了海港建设具备的条件,不仅要有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水域,还要有便于筑港和腹地广阔的陆域等。尽管教材中有关“海港建设的条件”叙述十分详实,但学生总觉得是“纸上得来”无法直接感知。“海港的建设”,让我联想到南通濒江临海的位置,政府提出了“沿海沿江开发”的战略,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洋口港,于是我播放风景如画洋口港的宣传片,以“洋口港区示意图”和“相关的文字材料信息”,设问:(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通洋口港建港的条件?(2)依托海港,可以发展哪些类型的“临港产业”?这种与时俱进的乡土地理是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小世界”“小社会”,我们引导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观察家乡地理事物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三、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转识成智,升能

升能,就是提升能力。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建设祖国,建设家乡。高中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家乡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尝试去分析问题。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是纸上谈兵。

例如,必修III主要课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环境和发展问题,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在东部沿海南通的县级市如皋,它没有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那如何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我以在建“万顷良田”为例,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万顷良田”建设前的如皋——“南通的小六子”;实现发展,遭遇困境——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低质低效;实现突破,腾飞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会集中。我出示“如皋地图”让学生思考:1、“万顷良田”选择建在何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2、“万顷良田”建设对农业、工业、城市化有哪些影响?因为我们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虽然“万顷良田”建设不在他的家乡,但离他们很近,他们基本都能直接感受“万顷良田”建设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万顷良田”给农村、城市、工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更加了解家乡,同时找到家乡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真正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利用乡土资源升华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情定乡土

人的任何情感总是基于一定的事物或事件。地理教学中的“地”虽然是一个静态物,但却如旅游景点一样,都蕴涵着story。如果我们在学生学习时告诉学生乡土的story,则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新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加以升华的,热爱自己的家乡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资源就是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课程资源。

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播放“南通好家园”的短片,同学们欣赏南通如诗如画的美景,聆听着“下通江海上通天,我家就在濠河边,小楼窗前听春雨,大江东去好行船”的优美歌声,不仅感受着南通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而且学会了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从而更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的一切。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乡土资源的运用,可使“地理素材多样化,教学过程趣味化,教学目标明确化”。让我们做开发课程的有心人,将乡土资源“活水源头”引入高中地理课程,让我们的地理课堂“乡”味四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