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5 点击数: 【字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南通市第二中学 刘琴

南通市读书活动征文三等奖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一书,对于在教育教学一线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师们特别有现实意义:它的案例叙述来源于基层实践,让许多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惊呼“对,就是这样的”;它的理论分析则彰显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教育的卓有成效的影响。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1】

阅读全书、通览全局后,再来看看本书的篇目,从正标题到副标题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特质,如《南风效应——关爱教育胜于冷酷批评》,《鲶鱼效应——有效刺激,把群体激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理论与实际能够与时俱进:如新世纪走红的“摩西奶奶”,她的大器晚成一直未诗人津津乐道,也是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典范;而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不经意的“经验”也能被信手拈来:“食盐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泡菜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的“五块糖”的故事,和苏霍姆利斯基的“快乐之花”的故事一样,本书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充分应证了明智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教育”内涵: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语)。

目前,我校乃至不少兄弟学校,都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形式越来越多了。首先应该说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加强合作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组织形式严重简单化。不少的公开课演化成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自然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似乎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个别学生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课堂成了少数几个优等生表现的天地。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时学生的发言明明与文本无关,竟然还受到掌声表扬。不少课改专家始终认为: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2】文学鉴赏更是这样,如何不引导学生好好研读文本,不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认真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热闹的讨论场面是多了,朗朗的读书声音却少了,扎实的基础训练也少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讨论,讨论要慎用!

课堂上,由于阅历有限,积累不够,仅仅为了“讨论”而“小组合作”,的 学生往往会错过很多的精彩。倘若能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与引领之下,拨开迷雾,窥得一二,那将是一种独特且有价值的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准确地说,那是一种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的最强乐章。

事实上,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作用不是现时的,而是延时的:阅读的过程应该不会有太大障碍,或许联系自身经历还能产生自我对照反省。不过,真正的益处应该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认真领会、融会贯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候获得的“高峰体验”绝对是对职业生涯的最高奖赏。

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4】当学生们开始意识到那一扇窗户背后有着那么多美丽的风景,有那么多的诱惑的时候,即使你不作要求,他也会尝试着去推开窗户,去自己探险。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谢治平.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十大隐忧[J].教育与管理2009,(19).

[3]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