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地理课堂教学”校本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点击数: 【字体:

“地理课堂教学”校本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南通市第二中学 田光进

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一等奖

《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寻常普通,常生长于庭前屋后、阡陌田野。春天里,陌上溪头的荠菜花,含蕴草木的蕙质兰心,朴实淡泊,孱弱但不卑微,拔节生长,竟放烂漫。

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能否迎来春天?不可以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不可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我们需要做、甘愿做课改洪流中的“荠菜花”:扎根本土课堂,坚守朴素需求;在借鉴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理性扬弃、合理取舍;紧密勾连“校本、生本”特点,在课堂中植入草根元素,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 题记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宋史》)。当社会时代发展到乏力前行或遭遇穷途末路之时,必然会迎来改革的呼声和步伐。换言之,改革是为了迎合、适应社会时代日异月新的变化需求,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历数春秋、传承至今,其“教师·漫灌说教”抑或“学生·囫囵议论”等的局限狭隘性日见端倪。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下学生健康、健全、持续发展的掣肘;有如无形的桎梏窠臼,制约牵绊着“教学(学教)相长”的步伐,一路下来,师者步履蹒跚,学生磕绊趔趄。

《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故此,时下推行的课改,必须要对“课程资源、课堂结构”进行深度改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只做“易其形、换其貌”的表面文章。课改的春风,吹了一年又一年;课堂的庄稼地,也绿了一茬又一茬。在课改的浪潮中,笔者忝为一个勇立潮头的泳者,采取多样的姿势、体味不同的滋味、生成各式的想法,现作采芹之献,与同道者共享:

一堂好的地理课,就是一幕量身定制的话剧,有剧本、有情节、有角色……交相辉映,水乳交融。

一、剧本引领:构建校本化、个性化文本材料

校本化、个性化的文本材料,是一个基于“校情、生情”的草根化知识载体,是课堂学习得以顺利且有效进行的“乡土剧本”,它没有全盘沿袭或机械复制旧时或当下的教辅资料,而是在遵照《国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及保持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度的前提下,对照学习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能级要求、编排次序、呈现方式及习得途径等重新进行定位、整合、建构。融合“行知思想”的精髓、把握恒常课题《自学·议论·引导》的内涵、循迹本校课改的履痕,笔者认为文本材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助学案”的编制。鉴于人生阅历的丰富度、学习历程的延伸度及心智发展的成熟度的不同,师生之间的认知力、理解力、领悟力、创造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既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以师者的宏观视阈,高屋建瓴、整体把握;又要蹲下身段,从学生的微观视角出发,降低台阶、聚焦细节。所以,地理“助学案”的编写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揣摩教材编写意图;解读地理文本特点;洞悉学生认知能力。不局限囿于本节点知识内容,应从知识单元、全册教科书乃至整个学习模块和学科体系去把握,理清丝缕关系,锻造还原逻辑性和系统性。其文本内容主要涵括“目标设定、自主梳理、感悟训练”等环节。

(一)目标设定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的方向。美国一位潜能大师曾经说过:“成功等于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没有目标就没有渴望成功的动力,明确的目标会成为努力的依据,形成鞭策力、激发斗志、开发潜能。学习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思维水平、认知能力、探究意识、新知敏感度等。具体要求如下:

1.单个学习目标应精细化、具体化、个性化。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同一个知识点应设置不同的能级要求。忌讳直观“高大上”,即“起点高、目标大、形而上”;倡导内涵“白富美”,即“要求直白、不晦涩,目标丰富、不笼统,层次清美、不混乱”。

2.众多学习目标在编排次序及层次上要有能级梯度,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螺旋上升。

3.学习目标所呈现的行为动词,应精准、凝练、简洁,且能够与测试要求的能级相吻合。针对学生的个体或面上差异,可以适当作个性化调整,拔高或降低要求,真正做到“因材(学生)施教”。

4.学习目标的言语陈述,要简明扼要、辞约旨丰。忌“全盘照搬教辅资料”,讳“不加理性思考取舍”。简单、简洁、简约,少繁冗、去堆砌、除杂糅,学生容易关注、明晰、领会学习目标的要求,学习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旨。

现以《锋面系统》(湘教版·必修I)学习目标设计为例,笔者作如下处理:

● 了解气团、锋面的概念和类型。

气团

1.说出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基础能级)

2.结合实例,判断气团的冷、暖性质。(基础能级)

3.结合实例,说明在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提升能级)

4.结合实例,说明在冷、暖气团同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提升能级)

锋面

1.说出锋面的概念和类型。(基础能级)

2.说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基础能级)

3.根据锋面示意图,判断锋面的类型。(基础能级)

4.根据锋面形成原理,绘制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示意图。(提升能级)

● 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运用锋面示意图,说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基础能级)

2.结合实例或气压分布图,说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提升能级)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学习终极目标分解细化成能级要求递进的子目标,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多频率小步调“量”的行走,最终完成大步调“质”的跨越。

(二)自主梳理

“自主梳理”这个环节是整个学习流程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石。通过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涵泳文本,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其中疑难、困惑、费解的问题,留待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助学案”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问题的繁琐堆砌,而是知识点有序呈现的载体,是学生渐次学习的抓手。以《锋面系统·锋面和暖锋》的助学案设计片段为例,笔者作如下构思:(该案例笔者发表于《文理导航》2014年第6期)1.阅读“锋面介绍”及“锋面示意图”,思考问题:

(1) 什么是锋面?锋面上方和下方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气团?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2)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你能解释原因吗?

2. 阅读“暖锋介绍”及“暖锋示意图”,思考问题:

(1)暖锋定义: 气团主动向 气团推移所形成的锋面。

(2)暖锋锋面上为什么能够成云致雨?

(3)暖锋符号用 表示。符号之前称为“锋前”,符号之后称为“锋后”,判断暖锋锋前、锋后的气团性质有什么不同?降雨位置如何?

(4)尝试绘制“暖锋示意图”。

暖气团

(5) 暖锋处于运动的状态,暖锋移动的方向与 气团运行方向保持一致。描述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特征?

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标指向性强,达成效果好。通过观察上述问题,不难发现,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②问题要能够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③问题叙述语要能够引发学生产生积极且深层次的思考;④问题的言辞要精炼准确、言简意赅。

(三)感悟训练

“学习感悟”是用以记录学生在“自主梳理”过程中的所得所悟所惑,是学生思维历程、心理活动的文本拷贝,也是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依据蓝本,更是问题点的收容站。在这里,尤其强调学生在自主梳理中疑难问题的收集归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拨动脑海里的思维之弦,让问题点转变、升华为知识、能力的生长点。

“什么是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圣陶语)。将主要、重要知识点沉潜于各类情境试题中,学生先行自主检测,了解自学效果,明晰薄弱点所在,在合作交流时就有了关注点、侧重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试题情境的呈现可以是多样化的,或朴素简练,或古韵溢彩,或直抒胸臆,或意境深远。以《锋面系统·准静止锋》为例,笔者创建如下试题:

2014年6月27日下午,刚刚经历过高考且获得骄人成绩的高三(3)班的学姐学哥们相聚于学校茶室,把茶叙谊、畅想未来。此时,窗外雨丝潺潺、绿树飘摇,凝望着学弟学妹们伏案、奋笔、冥思、畅论的依然身影,学姐学哥们百感交集,勾起对刚刚逝去中学生活的绵绵记忆……受地理老师之邀,特创建如下试题。

①××同学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描写天气的诗句有很多。造成南通本地最近几天连续降雨的锋面系统,在下面哪些诗词中能够觅其踪迹: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间诸生,习得基础性知识、挥手间萌生自信;挑战疑难问题、跃跃中激发求知欲望;生成困惑和成果、懵懂中期遇“不可预约的美丽”。

(二)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在执着云开中“拔节分蘖”:完善知识体系 整个课堂学习中最惊艳华彩的桥段便在于此,这里充盈着流动的乐章,有师生翩跹的舞姿,涵蕴着美感、质感、艺术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胜在幽香、雪却长于其白,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生成“尺长寸短”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互动,进而促使“学习共同体”的诞生,从而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学习境况。新课改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互动交流中:移情、分享、质疑、议论、共鸣,互动抓手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成果或困惑。其间,有思维的碰撞,有言语的争辩,在思辨中萌发真知灼见;拒绝表面的热闹和繁荣,摒弃外在的浮躁与肤浅,在笃实中流露真情实感;倡导全员参与,杜绝游离懈怠;鼓励创意回答,崇尚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相机参与并深入讨论,忌在各小组间蜻蜓点水般游走。

在展示点评中:学生要自信大方、酣畅激扬,可以自我点评,结合互评,最终达成共识,内化自知,完善知识体系。教师于必要时适当点拨或点评,以起画龙点睛、拨云见日之功效。

(三)巩固深化

处豁然贯通后“抽穗灌浆”:夯实知识体系 朝花夕拾,沙贝凝珠。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展示点拨”的锤炼砥砺之后,通过预设的典型试题(沉潜着主要知识点,依托于具体的情境)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由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以求夯实知识体系,华丽收场,潜移外延。

纵观洞悉整个课堂学习流程,可以发现:课改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递升学生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学习效果斐然。事实印证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会完全理解。”学生学习进程不外乎: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主反馈,合作学习只是凭借和手段,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自我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和价值升华。

三、角色圆融:融合专业化、多元化教师功能

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功能不再局限于专业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集设计者、引导者、启发者、表演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且要达到完美和谐统一。在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点拨、示范”等作用。

新课堂摒弃了众多的繁枝末节,推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引导”这个环节,新课堂的“引导”也被赋予更多更新的涵义和时机。学习伊始、蒙顿初开时可“引导”,以萌生兴趣、激发原动力;学习前行、疑惑懵懂时可“引导”,以排疑解惑、续接再生力;学习渐尾、仓癛厚实时可“引导”,以激扬斗志、延续后发力。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致小文;一首清新和悦的天籁之音;一张美轮美奂的造物胜景;一段启人深省的禅心慧语;一番逻辑缜密的探因析理……或温润,或炽燃,或哲思,或诗意,一切均可入情入景入导。

新课堂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虽然有“淡化教师讲,强化学生学”的意识,但并不排除教师的特殊、特定“讲”——“点拨与示范”,在关键时刻,教师的“点拨与示范”还是有必要的:在重点处强调,在难点处突破,在疑点处释疑,在易错点处纠错,在混淆处明辨……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点拨,以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在“愤而不悱,启而不发”时示范,但求索“豁然开朗心自明”的顿悟之感……否则,“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语)。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亦若烹小鲜。理应顺应“校本、生本”的自然本真需求,作出恰如其分的变革举措;切忌盲目的跟风,不切实际的“大刀阔斧”地革命。我们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全盘否定原先的所有一切,传统的教育教学之法,经历岁月筛选、光阴磨砺、年轮积淀,定有其可取之处,要选择性接受和传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细究课改本质,不难发现,课改其实是一种本色回归、本位复归。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先贤时俊们治学论道是自由开放的,在自由的时空里,可静思、可演说、可争辩,不拘泥于形式,不羁绊于外物,归真尚朴、求质贵实,而这一切正是当下我们所倡导的课改精神魂髓所在。

课改路中,人影憧憧,跌跌撞撞,务必要坚定持续地走下去。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便有了坦途大道,有了一路竞逐生长的荠菜和春意荡漾的荠菜花!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