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点击数: 【字体:

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论“鲶鱼效应”在教学改革中的充分发挥

南通市第二中学   殷小红

发表于《笃实》

一、“鲶鱼效应”对“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把这一效应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的启悟就是“活性”的课堂能激发生命,提升质量。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直观的理解就是教师怎样采用“活”的手段,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需要。

二、“活”得好难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有两个现状让我十分苦恼:一方面,中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教师呕心沥血地教,而学生并不十分乐意学,这让我们教师觉得累;另一方面,学生课业重,学习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让我们很同情他们。而这两种教学疲态相互交织,并相互影响,让信息技术课堂如同抵港前的沙丁鱼,并不那么鲜活,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是:

1.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有相当多的老师不懂教、不会导;枯燥讲解,由理及理;机械演示,满足模仿;任务驱动,卖弄技术。

2.学生从枯燥的数理化课堂转换到电脑教室,犹如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纷繁复杂、五彩缤纷,坐下来的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玩游戏或上网聊天。

3.为了完成学业任务或考试过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只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驾驭生活能力的培养,这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知识的生成能力和基于实践的创造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模仿而不懂不愿创造,把电脑课简单地等同为网页的浏览、信息的搜寻,进而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活”与“动”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情趣和寓意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多层次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一课时,为了减少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枯橾感,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操作的任务跟一个魔幻故事有关,神秘的故事就要开始了!(播放哈里·波特在魔法学校的视频,营造神秘气氛,创设魔幻情境)聪明勇敢的哈里·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图书馆学习时,发现了一封存放在D 盘上的密信(隐藏文件),从而得知如果能找到神秘魔法石的文件,就能打败伏地魔,那么通过这一线索我们如何能找到魔法石的存放位置呢?让我们赶快一起去体验魔法冒险之旅吧。”继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魔法石)搜索密信,再通过资源管理器查找密信内容,把隐藏的密信显示出来,最后把这个重要的密信压缩成最小文件,以最快的速度传输出去。

整节课学生在帮助哈里·波特找到密信的强烈驱动下愉快主动地学习,通过惊心动魄的冒险过程将本节课对文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复制、重命名、移动、搜索等学习重点和认识文件类型、压缩文件、科学有效管理文件等难点巧妙融合,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

2.“活”与“动”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真谛

所谓的“鲶鱼效应”原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就是用鲶鱼的“活”来搅起沙丁鱼的“动”,以求存活,延长生命。“活”与“动”是手段,存活生命是根本。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调动一切“活”的手段、方式、方法,催逼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使之成为“活”与“动”的课堂,生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笔者尝试做法主要是:

(1)巧借媒体催“活”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

在上到图片信息加工这一课时,为了突显图片表达信息的特点,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公益海报、广告等图片,接着筛选出其中的精品,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着独特的创意。例如一张关注云南地震灾区的海报,每个省份或直辖市都化做了一颗颗形状不同却都优美的心形,拼成一幅中国地图,心的尖都指向云南,形式简洁而又令人感到温暖;又例如一则禁烟广告,下方是一群人的侧脸面朝上,每个人嘴上叼着一根燃着的烟,由此形成了仿佛一片烟囱在共同排出黑烟的画面,这样的广告也许本身并不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却也有它独特的创意魅力,由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仔细地观看这些图片,用心体会其中的寓意,此时让学生总结“图片表达信息的特点”就不难了,如图片生动直观、有助于快速有效地交流和传达信息;人们还可以通过创造、设计和加工,使观看者得到情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洗礼振奋和美的享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原理有着极大的帮助。”在讲到编辑音频时,选择了著名配音演员乔榛朗诵的《假如我是激流》,朗诵者深情而又抑扬顿挫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了诗美、朗诵也美,此时再给学生讲授录音以及音频编辑的方法,学生听得很专注,并乐于在小组合作中录下自己朗读的声音,然后为之选择优美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艺术之美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多媒体作品的审美标准,并激励着学生努力向其靠拢。

信息技术教学中,诉诸学生的不是活生生的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从多方途径收集了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

(2)巧用教法调“活”课堂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情相融通,这是最好的让课堂“活”起来的方法。

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的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讲授“电子信箱的使用”一节时,如果只是一味的由教师对邮箱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失去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含义及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介绍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网站有哪些,然后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而对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只字不提。我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相互讨论等方式,申请成功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我发送一个电子邮件。一节课后,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发现邮箱中不仅有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贺卡──他们甚至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在邮件中写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今美国教育奉行这样一种教学观:“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事实也是如此,教学中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他们容易疲劳、厌倦,听不懂、记不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聪明的老师会让学生动起手来,让他们做一做、练一练,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活动面。

(3)巧炫语言激“活”课堂

没有语言的诠释,课堂将失去情感,教学将失去灵魂。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也能激“活”课堂,所以课堂的导入、课中的点评与过渡、课尾的总结与展望,语言的设计要赋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动画制作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Flash 软件来“放飞心中的火箭”。在教学过程中用“同学们,我们的神舟9号发射圆满成功啦!今天就让我们来尝试放飞我们自己的火箭,大家有没有信心”这样激情洋溢的话来导入新课。展开部分中,笔者说:“我们的设计师们,你们自己设计的火箭已经成功上天,接下来它即将飞向运行轨道。在这里,它的运行轨道和刚才发射时有何不同?”(生:不再是直线运动,而是弧线。)正如火车要快速运行离不开铁轨一样,可以给刚才制作的动画补间动画添加一个“导轨”——“引导层”,用引导层动画来解决沿轨道运行的问题!这类启发激“情”式的语言,配合背景音乐、动画视频图像等增强感官刺激的手段,共同创设出神舟9 号成功发射并飞向轨道的情境氛围。最后用“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善于分析,敢于创新,大胆尝试,你们是最棒的神舟设计师!今天你们放飞心中的火箭,明天蓝天将属于你们”来评价总结,使整堂课上得情绪高昂,一气呵成。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充满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恰当巧妙的比喻……都能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鲶鱼如一方投水之石,击破了平静而死寂的潭水,漾起了圈圈扩展的涟漪,为懒得动的沙丁鱼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教师通过运用鲶鱼效应,巧借媒体催“活”课堂、巧用教法调“活”课堂、巧炫语言激“活”课堂、使信息技术课堂面貌为之一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