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提升学生地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策略举隅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点击数: 【字体:

提升学生地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策略举隅

南通市第二中学  冯颖

发表于《教书育人》第9期 ISSN1008-2549

摘要: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地理素养缺乏,学习被动低效。想要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方法策略,进而使其自愿、乐于、享受地理学习。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和同行们分享了一些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设置悬念   营造情境   提炼线索   思维建模

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普遍感觉地理难以理解、掌握、运用,有如在听“天书”。故而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式被动且低效地应付。如何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够有机贯连,切中要旨?让地理课堂更具鲜活,思路更清晰?如何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串珍珠,颗颗晶莹剔透,课课价值连城?在此,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些帮助、推进学生学习地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策略。

一、设置悬念

“悬念”,是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这种艺术手段在当今的地理课堂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探索未知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激情与勇气,挑战未知是人类诞生之初就具备的本能,地理学就是一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地理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

比如,在《海洋地理·海底形态形成的理论》这一章节中,教材依序阐述了“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这部分内容行文枯燥,都是前人理论的文本再现。笔者在执教这节课时,精心创设了一系列悬念:“南极的企鹅原本是会飞的”?“非洲和美洲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澳大利亚大陆为什么没有狮子、老虎”?学生们探索未知的激情瞬间被点燃了,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性大幅提升。学生们仿佛在和科学家们并肩而战,被先知们对未知领域不懈探索的精神所鼓舞,重温科学家们一路走来的艰辛,感受到一个新理论的提出势必会引发大众的质疑,但对真知孜孜以求的精神仍是坚固不可摧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二、营造情境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集合了理科理性思维与文科形象感知于一体,特别是空间抽象思维的应用更是晦涩难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亲历地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感知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缩小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提升。

“全球大气环流”,这一教学内容讲解的是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大气运动规律,虽然宏观的气流运动,我们无法亲历,但利用现有的教室空间可以构建情境,让“虚无”走入“现实”。以学生们的座位为地平面,教室的天花板为高空,中间横排的学生想象自己就生活在赤道这条纬线附近,教室的前后黑板比作是地球的南北两极,其他横排的同学,自己对号入座,按照纬度等分的原理也把自己置身于南北纬30°、南北纬60°附近。如许,学生在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就可以演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营造的情境使生硬的知识点活化了,晦涩的难点简易了,为抽象思维提供了空间想象的支撑。

三、提炼线索

线索,事情的头绪或发展的脉络。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点多、烦、杂、乱,学生理不出头绪,影响到学习效果。如果采用简明易懂、因果关系清晰的纲要信息为线索,既可以突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掌握知识,展开联想记忆。如在讲授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这两者事物之间的联系点较多。在授课时,如果把知识点的方方面面讲得周全,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我采用了这样一种纲要作为一节课的线索:“纬度位置——热量收支——气温高低——气压高低——气流运动方向——气流干湿性质——降水多少——时空分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农牧业”,这条线索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导方式,由传统的语言讲授变为线索图表展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让学生走在学习的“康庄大道”上。当学生认为地理的学习“有章可循”时,学习的能效自然“水涨船高”。

四、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的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并习惯自我审视,让学生了解自己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自我纠正,形成完善的认知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呈现自己的思维模型,引导学生来模仿与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消化、纠偏,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

在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章中,教科书采用了不同的案例来阐释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处理这章内容时,我带领学生构建了一种思维模式:“评价区域发展的背景条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危害及原因——提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案例的讲解时,我把这种思维方式作为每节课的线索带领学生建立并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授之以渔”,学生就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今后的问题了。

学生的学习,教师虽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给力”:给以助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努力来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地理学习效能的实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乐意、享受地理学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