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发表论文

美术教学中学生独立精神价值的保存及创造力的激发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1 点击数: 【字体:

 

美术教学中学生独立精神价值的保存及创造力的激发

 

南通市第二中学 胡志明

发表于《南通教育研究》

美术的价值,简言之,愉悦身心。展开讲,首先是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熏陶;其次,在精神上给人以善的洗礼。由于人的审美各有不同,善的方面千姿百态,所以美术的创作自由性是很大的,这也是美术与其他科目很大的区别之一,即它的自由,不确定,无标准,从语言到内容。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伸缩性与难度。

从理论意义上讲,我们教美术,是要让学生正确认知真善美,并能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与把握了真善美的本质要求下自主的创作出美的作品,这是一个自我愉悦与愉悦他人的双重过程。从现实意义上讲,美术毕竟是一门副科,学生在主科的轮番考验下,不免精疲力竭,所以美术课也是他们舒展身心,进行合理的精神发泄的过程。两者结合,倘再对他们绳捆束绑,岂非谬以千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从不限制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而只是给予学生启发,所以在作业中往往能得意外之喜。

人之所以为人,笔者认为,精神世界的独立与极大丰富性应该是重要理由。但纵观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对学生自主精神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力度却呈下滑趋势,这里面的弊病非我等可以言尽,但作为一个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种种问题,在为此文时刹那间历历在目,数不胜数,好几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社会,让笔者内心惶恐不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至少,在美术课上,笔者会尽力让学生做他们自己,不让自由的火花彻底泯灭。

在这里,结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笔者有几点浅见。

首先,应由灌输式教育向引导激发转化。美术是相对自由的一门课程,严格的技法训练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不应把造型,技法等要求严格与客观的东西过多的以填鸭的方式强压给学生,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对美的不同的理解与对美的不同的表达。这里有个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对比。古典油画与印象派,古希腊雕塑与摩尔的雕塑,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都存在着几乎相克的差异,但它们都存在,并在美术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它们都是美,但它们又是如此的迥异。所以学生们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与视觉冲击下,他们个人的喜好会在瞬间显现,而他们的创造欲望也会被同时勾起。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这才是美术的终极目的:创造而非无聊的重复。

其次,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经常的,教师会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过程都设想好,并且自己制定步骤,在自己严密的组织下,学生最后都会到达那个规定好的终点。笔者想,倘使如此,这便是加工砖头,所有的学生都会变成大小完全一样的砖块,会彻底失了教学的乐趣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美术课上,作品的创作自主权应完全的交予学生,老师应和学生一道,变成探究者,实践者,开拓者与思想者,这样,在无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才有可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与拥有最广阔的视野,而不是抱着一本教科书永远原地踏步。教师更需要进步,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的知识,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狭隘,而自我发现自我检讨与自我充电,不是从事教育事业者的灵魂吗?

这里有个笔者个人的小小的实践。奥运前期,市里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就是创作一张奥运邮票。一般的,画与奥运会有关的东西,我们成人会想到各种竞技场面,或是五环,火炬等等奥运象征物,非常政治化,非常严肃,而我们很难去想到别的。一开始笔者把任务下达到学生中去时,非常想多说几句关于邮票内容的界定,但是,笔者突然想到,也许学生们想的会与我们大相径庭,如此吩咐岂不如绳索般捆紧了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他们造成了思维定势?所以笔者只是说明了比赛的要求与这次邮票设计的主题精神,其余并未多讲,当然必要的技术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尽量协助解决。一周之后,惊喜果然来临,有很多作业完全超出了笔者的想象,从内容到形式,千姿百态,数不胜数。后来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与斟酌,笔者挑出了五张满意的作品送交上去。喜讯接踵而来!其中一幅,画面上只有一只老鼠,穿的很中国很喜庆,身上的装饰里很好的融入了奥运元素,手举着“北京欢迎您”的横幅欢跳而来,其热情之态呼之欲出的一张画,竟获得全国第三届青少年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特等奖”!这个奖超过了一等奖,是为了这张邮票特地设定的!原来08年是鼠年,这个同学一下子就想到这点,而不是很从众的去画福娃,五环,鸟巢这些我们都能看到都已有的事物。另外的四张,也都得奖。有关领导还特地莅临本校关心这件事,以上种种,实出乎笔者意料。

然后,应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历史上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而薄薄的几本美术教材,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常年手捧教材而不扩展,实为目光狭隘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的僵化之举。美术不同于其他科目,美术是自由的是无标准无界限的,艺术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一切的一切,在它面前都变得可能。所以笔者绝不提倡美术课按教材按部就班的教授。教材发下去的时候,学生大半都会阅读,尤其图画特别多的美术教材。这些图像都已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印记,而初中的美术课是以实践为主的,并不要求学生能非常理性非常符合逻辑的正确审美每一张画,事实上,这不可能也没必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留在他们头脑中的画面,往往会束缚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笔者发现坏处常大于益处。经过思考,笔者明白,学生们见得太少,他们胆战心惊,他们在所谓大师或名作前唯唯诺诺,他们只知道那是好的,而不知这些名作的好也是因为它们的个性。所以笔者后来在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其他作品,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给了笔者很大的帮助。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往往或目瞪口呆或恍然大悟或拍手叫好。课堂的气氛顿时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那特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瞬时就被激发了出来。从收上来的作业看,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各种极具想象力的作业都让笔者拍案叫绝,学生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所以后来他们特别爱上美术课,这也令笔者暗自欣喜不已。

最后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这点貌似无关主题,但实则举足轻重,需非常注意。在笔者曾教过的一个班上,某位同学平日的其他课程学的非常不好,是班里的后进生,屡遭同学老师的讥嘲,他也沉默寡言,从不主动表现自己。某日课上,要求学生们画自画像,很多人拿出镜子,认真写生起来。这个同学把作业交上来时,着实吓了笔者一跳。只见纸上一个非常大的椭圆,几根稻草似的头发,小眼睛,撅着嘴,完全不写实,完全的没有准确性逻辑性可言。同学们也都大笑不止。但再一看这个同学,这张自画像却是无比的神似!活脱脱的一个他跃然纸上!而且再看此画,是如此传神如此生动!这是一个思维上受到束缚的人绝对画不出来的。笔者当时就表扬了他,并给了他最高分,对他的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后来在美术课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笔者想,尊重学生的人格,然后才谈得上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性,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综上所述,以笔者浅见,在教育教学中,保存学生的独立精神价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一项浩大而神圣的工程。它需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人格修炼,自我充电,对教育事业最虔诚的心与对学生最深刻的关怀。我们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