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发表论文

激趣、蕴理与传承:切入本土教学情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1 点击数: 【字体:

激趣、蕴理与传承:切入本土教学情境

——以南通地区为例

南通市第二中学 王爱琴

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5期 ISSN1002-2147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的案例远离当地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生活情境的教学犹如把一粒种子抛在了沙漠上,鲜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难于实现有效教学。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可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切入本土课程资源,营造学生熟悉的本土教学情境,可促成有效的灵动教学,弥补以上不足。在课堂中,如何巧妙创设和应用本土教学情境呢?我以南通地区的本土资源为例,有如下探析:

一、创设导入新课教学的本土情境——激趣,妙不可言。

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以复习旧课理论的传统方式导入新课,这种缺乏新意、没有悬念、沉闷生硬、干吧而无趣的课堂导入方式,学生无从参与、体验,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反之,如果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本土生活情境的体验、体悟中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者、探究者的角色,引转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机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例如,有教师在创设新授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课堂导入情境时,把南通“江海联动”的本土材料制作成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上苏通大桥、洋口大港、长江三角洲地图等三张彩色图片纵向依次排列在幻灯片的左侧,在幻灯片的右侧上方的标题是:江海联动,“难通”为“畅通”(注:在历史上因交通闭塞,南通被称为“难通”)。标题下方是相关的诠释:苏通大桥和洋口大港实现江海联动,变南通的“难通”为“畅通”。南通阔步迈进了桥港畅通的新时代,加强了与上海、苏南的无缝联接,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如此一来,该教师把苏通大桥、洋口大港等学生身边的本土材料开发成鲜活而独特的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和教学情境。

此本土情境材料短小、别致、时新,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聚集学习气场,调动和提升整节课的学习气氛。为此,该教师巧妙地应用此本土情境材料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家乡南通发展日新月异,你认为,这其中有哪些原因呢?学生比较感兴趣,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当有学生提及苏通大桥、洋口大港等交通上的原因时,该教师瞅准了此机会,点击“江海联动”的主题幻灯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聚焦到幻灯片上,沉浸在家乡南通江海联动、迈入桥港新时代的恢弘画面的欣赏、想象和体会的思维运动中。稍许,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江海联动,变”难通”为“畅通”,体现了南通人用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在看问题,解决问题?有了生活情境的蕴育,学生马上心领神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点到即止,教师马上接过学生的话茬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的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此利用本土情境导入新课可谓别言简意赅、别出心裁。在本土情境灵动的切入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方向,把学生吸引到新授课的教学之中,水到渠成、妙不可言,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预设牵引教材体系的情境主线——蕴理,匠心独运。

新授课的理论知识对初学者而言,各知识点是松散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新授课各理论知识点间的联系,有效构建整课的理论体系,从而培养串联、整合知识体系的意识、习惯、技巧和能力,这是广大政治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照,围绕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对某一本土案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与教材理论逻辑体系一致的同一主题本土情境主线,以此本土情境主线蕴育,牵引出课堂教学理论体系。

例如,有教师的在新授课《经济全球化》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介绍南通本地的优势企业入手,引出南通大型合资企业中远川崎造船厂,接着对照本课教材的体系结构,预设了以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厂为同一主题的本土连环情境,对应生成相应的教材内容:川崎的历史——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资本全球化;川崎的销售——贸易全球化;川崎的产品——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川崎的微笑——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川崎的哭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消极影响;川崎的明天会更好——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同一主题的本土连环教学情境蕴育着相应教材理论的同时, “经济全球化”这一课的理论体系也被此本土连环情景主线牵引出来。这样紧凑而匹配的设置,让人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感。

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厂的同一主题的连环情境既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又贴近南通学生的生活。整节课按教学需要,多角度地挖掘、应用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厂的情境材料;所预设的同一主题的连环情境以能准确、贴切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宗旨进行精心剪裁,有重点地加以渲染、突破。同一主题的连环情境精炼而适切,既有本土性、故事性、趣味性,又具有情节性、条理性、逻辑性。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厂同一主题的连环情境主线的预设追随教学内容主线,咬合教学的内容逻辑体系,吸引学生走进南通中远川崎故事之中,了解南通中远川崎来龙去脉,体悟南通中远川崎成功与困惑;在感性的连环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蕴育生成抽象的教材理论,牵引出整课的理论结构体系。以同一主题的本土连环情境主线串联整课教材理论体系,浑然交织,珠联璧合,蕴理生成,一气呵成,匠心独运,课堂效果甚佳。

三、挖掘演练综合习题的问题情境——“传情”,不同凡响。

有些教师认为在新授课上,切入本土教学情境比较容易,而在复习课上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切入本土教学情境。其实,复习课上也可以巧妙地挖掘本土问题情境。有本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完本课的知识体系之后,接着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在这一环节上,他们有时会将某些本土资源开发成课堂演练习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训练思维,提升复习效果,熟悉,传承本土文化、传递本土情感。

例如,有教师在组织高三后期综合复习课中,以“南通现象”为本土问题情境编成以下综合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训练,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南通聚力进取,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全面跨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南通现象”:

材料一:经济增长上的“南通速度”

近年来,南通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内生型、港口型、开放型、都市型经济,江海联动,利用外资连续几年“撑竿跳”,民营经济爆发式增长,强攻开发财政投入,实现了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数百地级市中列前10,在全省列前茅。南通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了区域经济活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南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形象提升上的“南通精神”。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激励着南通人追求大桥、大港、大学、大船、大馆、大产业的城市梦想。南通政府发扬南通精神,政府服务质量是实现南通梦想,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曾在全国50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名列首位;南通是全省审批时限最短、速度最快的城市,是“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南通政府发扬南通精神,提升服务质量的意义。

材料三:文明创建上的“南通特色”。

多年来,南通走出一条“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观,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度”的成功路子。化名为“莫文隋”(莫问谁)、“魏群”(为群)、“任友琴”(人有情)等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文明新风典型中有90%以上是普通劳动者,由这些个体“草根”先进典型引发群体效仿效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入选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3)试为南通精神文明建设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分别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

在本土问题情境中解读、演练综合题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到了“南通速度”、“南通精神”、“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成果”等诸多喜人的“南通现象”的内涵;又进行了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提升和完善了迁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作为一个南通人,学生更为为家乡取得的如此喜人、令社会广泛瞩目的成果感到激动、自豪、百感交集,关注地方发展的本土意识、热爱家乡的情感、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怀油然而生。在复习课中兼顾三维教学目标,如此“传情”的教学效果不同凡响。

综上所述,我分别探析了这三个情境教学案例的创设与应用及其某一主要的教学效果,并不排除这些案例也具有其他的教学效果。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切入本土课程资源,精心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土教学情境,将优化、美化、净化的人物、事件、环境组合成教育教学心理场,潜移默化地感染、浸润、熏陶学生;以本土教学情境激趣、蕴理、“传情”;使学生获得深度的、难忘的、恒远的记忆,让本土文化、家乡情感在学生记忆中萌芽、绽放,在学生生活中传承、创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