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校办>详细内容

校办

全体教师赴山东考察系列报道(二):山东之行,发现之旅

来源: 作者:校办组稿 发布时间:2013-12-16 点击数: 【字体:


     

    

南通二中教师第四批赴山东学习考察(2013年12月5日至7日)

教师研修随感:

山东之行,发现之旅

王婧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带着一颗火热的心,乘坐时速300公里的动车飞奔。一路的景色谈不上美丽,但远行的兴奋让人心情很是舒畅,于是对外面的山峦河流小树田野都保持着微笑的状态。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昌乐二中,我们来了!

山东的天气出奇的冷,给我们这些南方人一个下马威。我带着“发达地区”的优越感,走进这所神秘的学校。这些孩子清爽整洁,大方活跃;这里的老师冬天也是西装笔挺,得体端庄。再看看同行的我们,棉袍加身,小脸蜡黄,被冻得缩手缩脚,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昌乐二中的孩子是学校的主角。课堂上他们自主交流讨论;操场上他们活跃健康;活动中他们自主策划、主持、总结;学校的宣传栏有最新的学生采编的实时动态;交流茶吧里,学生面对老师坦诚的自我剖析……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近9000人的寄宿制学校如此生机,我一时困惑了。

回到济南,一位陌生的长者和我打招呼,居然叫我“老师儿”。了解了下才知道,济南人彼此间打招呼都称呼对方“老师儿”。是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持学习的姿态,从身边任何人身上都可以有所学。

昌乐生机不正源于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中老师的权威主导地位,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么。教育的实质是发现人。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的故乡山东,在新的千年里,已悄然走在了课改的前列。而我们还在用单一的评价机制去给不同个性个孩子套上同一个模子,这样累人累己,进而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情。

回家的高铁运行平稳,窗外的景色在雾霾的笼罩下略显灰蒙。可是,田野里,山坡上还是可以看到零星的绿色。应该说,这片土地下正酝酿着一整个春天。

想着昌乐二中的教学理念: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让花有花的娇艳,树有树的挺拔,草有草的丰茂……下一站,会是春天么?窗外的山峦河流小树田野都对我保持着微笑的状态。

 

启航,就在今朝

——赴山东昌乐二中参观有感

宋亮

12月5日至7日,我们南通二中教师考察团一行四十余人远赴山东,到闻名遐迩的“教育改革前沿阵地”——潍坊市昌乐二中参观访问。经历了一整天的旅途奔波,短暂休息后,我们立刻就怀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踏进了另一所“二中”的大门。

昌乐二中的校园,一切都显得清清爽爽、井然有序,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万人校”。因此也有人说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连空气中都飘荡着和谐与惬意”。走在教学楼里,你的目光会不自禁地被班级外墙上的“特色栏目”所吸引,里面的内容精彩纷呈:有学习心得,有生活指导,有时事要闻,有精彩瞬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而这些都出自学生们自己的编排和设计,体现出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再来看他们的课堂。还未走进门,声已传入耳。几节课听下来,使人由衷地感到二中的课堂用“陈旧的理念”支撑起了“先进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类似的教育方式方法在任何地区的任何学校都不少见,但绝大多数时候只是用作了课堂表层的修饰,绝对做不到像“二中”这样坚持始终,一以贯之,直到制度化、规范化,乃至成为整个学校的最大特色,最终也成为了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三方都能全身心融入其中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学习模式。

“二中人”认为仅仅追求高效益仍然是短视行为,还必须注重课堂的生命内涵,交给学生一生带的走的东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71”模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时间分配、学生划分学习内容等表层含义商,它更加追求动态转化:即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271”是有生命力和感知力的,具有一种动态的美,给教育工作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显而易见,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对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要求比以往要高出许多。管理上要更加精细化、人性化,而具体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则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尤以脑力为甚。因为“271”模式所呈现的特点便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教师需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这就要求教师须有足够多的提前备课量,对所备内容的精细程度的要求也更高。以此为契机,被提倡已久的“集体备课”终于可以走上舞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对预习的要求也成为教师精细化备课的重要一环: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30+5”课上操作要求,这是教师做到个性化备课的一步: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总的看来,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突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学生天性受压抑的沉闷学习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要汲取的营养源泉。

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在他校已被证明“成功”的教育模式能否完美复制到我们的学校,还需等待实践的检验。

若想达成以上的目标,起码需要突破以下几个方面关卡:

         一、学校管理层需有大智慧、小细心和一定的耐心。任何集体的成功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但学校的管理又有别于其他单位的管理。对于领导层来说,需要的既是从大处着眼、制定全面的规章制度和教改体系,也有从细微处出发,强化服务意识和后勤全局意识,做到以服务促管理,增加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学校教育改革的合力。

        二、 教师层面应加强学习意识,充分认识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教师要善于从多个渠道吸取养分,有效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手段的桎梏,这也是教改成败的一大关键。“271”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教师的适时放手,学生的积极跟进。什么时候放手?怎样督促跟进?以及后续的学生阶段性检测的评价与管理等有效措施如何完善?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总结。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班级事务管理能力还需要无比精致的培训。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新教育模式中,他们已上升为主要的教学参与者,虽然在“二中”参观的时间很短,但给我的感受则是“271”的精髓所在便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本校的当前环境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离开“二中”的那一刻,夕阳在天边抹上了淡淡的红,整个操场被冬日的温暖阳光所笼罩。操场的一角,有身着校服的女生和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认真地跳着韵律操,她们美丽年轻的脸庞被日光涂上一层金黄,笑意盈盈。这便是一个在教育改革路途中刚刚上路的年轻“老校”的缩影。不管结局如何,让我们笑着去面对吧。

启航,就在今朝。

                             (撰稿:王婧、宋亮   摄影:严泽铭、宋亮)

 

分享到:
【打印正文】